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引言第15-28页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15-18页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5-17页
  (二)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7-18页
 二、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8-24页
  (一) 国外关于虚无现象和虚无主义的研究第18-20页
  (二) 国内学者对虚无现象和虚无主义的研究第20-21页
  (三) 关于虚无现象研究的分类评价第21-24页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4-26页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第24-25页
  (二) 本文研究的难点第25页
  (三) 本文创新之处第25-26页
 四、 本文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第26-28页
  (一) 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第26页
  (二) 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第26页
  (三) 文献研究法第26页
  (四) 价值澄清法第26-28页
第一章 概念厘定:虚无与价值虚无第28-54页
 一、 虚无及相关概念第28-38页
  (一) 虚无:本体论阐释第28-30页
  (二) 虚无:价值论阐释第30-36页
  (三) 虚无与乌托邦第36-38页
 二、 价值虚无第38-48页
  (一) 价值虚无的内涵和实质第38-39页
  (二) 价值虚无的表现形式第39-41页
  (三) 价值虚无相关概念分析第41-48页
 三、 虚无主义——价值虚无的理论化形态第48-54页
  (一) 虚无主义理论的肇始第48-49页
  (二) 虚无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第49-52页
  (三) 虚无主义与精神生活第52-54页
第二章 源流考辨:价值虚无的流变第54-76页
 一、 西方社会价值虚无的历史演变第54-61页
  (一) 近代价值虚无第54-57页
  (二) 现代价值虚无第57-59页
  (三) 后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虚无第59-61页
 二、 西学东渐: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入侵与蔓延第61-76页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虚无第61-66页
  (二) “五四”前后西方学术思潮的引介第66-69页
  (三) “西化”与“守成”之争及其后果第69-73页
  (四) 后现代主义的输入及其影响第73-76页
第三章 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对价值虚无的修正第76-96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价值观的奠基第76-80页
  (一) 实践: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第76-77页
  (二) 理想:价值观与人的精神寄托第77-80页
 二、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主体的彰显第80-82页
  (一) 价值主体:主体地位的确立第80-81页
  (二) 价值创造:主体的历史使命第81-82页
 三、 科学共产主义新信仰的确立第82-86页
  (一) 时代吁求与对旧信仰的批判第82-84页
  (二) 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巩固第84-85页
  (三) 共产主义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第85-86页
 四、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第86-96页
  (一) 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第87-89页
  (二)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第89-92页
  (三) 发挥爱国主义的凝聚功能第92-94页
  (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94-96页
第四章 当下呈现: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虚无的表征第96-138页
 一、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困境第96-106页
  (一) 价值困境的成因与表现第96-104页
  (二) 价值困境与价值虚无第104-106页
 二、 转型期价值虚无的主要表现及危害第106-132页
  (一) 定向危机——失掉生活的支点第106-113页
  (二) 意志颓废——丧失前进的动力第113-118页
  (三) 吞噬效应——腐蚀正确的价值观第118-125页
  (四) 瓦解群体——加剧社会的原子化第125-132页
 三、 转型期价值虚无现象的特征第132-138页
  (一) 价值虚无发生的地域性与全球性第132-134页
  (二) 中国现代性与价值虚无的特殊性第134-138页
第五章 治理方案:抵制价值虚无侵害的主要路径第138-165页
 一、 反思和改进价值观建设提升个体价值自觉第138-144页
  (一) 回归生命本位,消解物欲对人的遮蔽第138-141页
  (二) 重视精神需求,提升个体的价值自觉第141-144页
 二、 探寻价值虚无的根源强化个体价值认同第144-152页
  (一) 借助价值澄清,辨析多元价值之优劣第144-148页
  (二) 通过实践批判,消除价值虚无之危害第148-152页
 三、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重塑全社会的价值理想第152-159页
  (一) 注重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重构各阶层价值理想第152-156页
  (二) 探索基础价值传承机制,引领公众的价值选择第156-159页
 四、 立足时代和改革实践推动全民族的价值创新第159-165页
  (一) 推进范式创新,更新价值评判标准第159-161页
  (二) 激活个体潜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161-165页
结论第165-168页
参考书目第168-171页
参考论文第171-172页
后记第172-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
下一篇:针对母语为西班牙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