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爆炸反应装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引言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8页 |
·爆炸反应装甲的发展及应用 | 第16-20页 |
·爆炸反应装甲干扰机理研究 | 第20-25页 |
·反爆炸反应装甲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2 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理论模型 | 第32-58页 |
·引言 | 第32页 |
·爆炸反应装甲对射流干扰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爆炸反应装甲结构 | 第32-33页 |
·爆炸反应装甲作用过程和干扰特性 | 第33-34页 |
·爆炸反应装甲金属板运动规律及作用场模型 | 第34-42页 |
·基本假设 | 第34-35页 |
·单层爆炸反应装甲金属板运动规律 | 第35-37页 |
·双层平行爆炸反应装甲金属板运动规律 | 第37-39页 |
·双层楔形爆炸反应装甲金属板运动规律 | 第39-40页 |
·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理论模型 | 第40-42页 |
·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42-48页 |
·各类爆炸反应装甲金属板运动规律及作用场时间计算 | 第42-46页 |
·楔形角和装甲板斜置角对作用场的影响 | 第46-48页 |
·试验验证 | 第48-57页 |
·试验布局与测试方法 | 第48-5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比较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反爆炸反应装甲理论 | 第58-72页 |
·引言 | 第58页 |
·反爆炸反应装甲理论模型 | 第58-63页 |
·串联结构反爆炸反应装甲理论模型 | 第58-61页 |
·分离式反爆炸反应装甲理论模型 | 第61-63页 |
·分离式反爆炸反应装甲系统参量分析 | 第63-71页 |
·分离距离与各参量之间的关系 | 第63-66页 |
·分离时间与各参量之间的关系 | 第66-68页 |
·分离速度与各参量之间的关系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快速分离技术研究 | 第72-90页 |
·引言 | 第72页 |
·快速分离发射装置 | 第72-73页 |
·快速分离理论模型 | 第73-80页 |
·快速燃烧阶段 | 第73-75页 |
·快速分离阶段 | 第75-77页 |
·算例分析 | 第77-80页 |
·分离过程对主战斗部的干扰 | 第80-83页 |
·快速分离试验验证 | 第83-89页 |
·点火方式的试验研究 | 第83-85页 |
·快速分离试验研究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双层楔形爆炸反应装甲引爆准则 | 第90-116页 |
·引言 | 第90页 |
·爆炸反应装甲引爆分析 | 第90-93页 |
·射流引爆爆炸反应装甲 | 第90-91页 |
·射流引爆爆炸反应装甲的因素 | 第91-92页 |
·起爆判据 | 第92-93页 |
·射流引爆斜置双层楔形爆炸反应装甲模型 | 第93-99页 |
·射流侵彻多层间隔靶板模型 | 第94-97页 |
·射流侵彻模型 | 第97-99页 |
·射流侵彻仿真与理论计算 | 第99-110页 |
·材料模型 | 第99-100页 |
·聚能装药成型及侵彻数值仿真与理论计算分析 | 第100-110页 |
·引爆准则的建立 | 第110页 |
·试验验证 | 第110-115页 |
·装药直径Φ=15mm | 第111页 |
·装药直径Φ=18mm | 第111-113页 |
·装药直径Φ=20mm | 第113-114页 |
·装药直径Φ=28mm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6 动态试验验证 | 第116-122页 |
·引言 | 第116页 |
·前级战斗部动态分离联调试验研究 | 第116-119页 |
·分离式串联破甲弹结构 | 第116-117页 |
·动态分离试验布局 | 第11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7-119页 |
·反爆炸反应装甲全系统试验验证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束语 | 第122-124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