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养亲现实意义新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存留养亲角度探“药家鑫案” | 第8-10页 |
一、 “药家鑫案”案情简介 | 第8页 |
二、 药家鑫能否“留养” | 第8-10页 |
第二章 存留养亲制度历史沿革及价值 | 第10-16页 |
一、 存留养亲制度的源起 | 第10-11页 |
(一) 存留养亲的最早出现 | 第10页 |
(二) 存留养亲的正式入律 | 第10-11页 |
二、 存留养亲制度的发展及完善 | 第11-13页 |
(一) 存留养亲的定型与发展 | 第11-12页 |
(二) 存留养亲的完善与新规定 | 第12-13页 |
三、 存留养亲制度的消亡 | 第13-14页 |
四、 存留养亲制度在传统社会存在的价值分析 | 第14-16页 |
(一) “刑期于无刑”思想的实践体现 | 第14-15页 |
(二) 存留养亲使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 第15页 |
(三) 人伦亲情的最后维护 | 第15页 |
(四) “孝”之道德价值的倡导体现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存留养亲”的现实意义 | 第16-22页 |
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存留养亲”之联系 | 第16-17页 |
(一) 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问题 | 第16页 |
(二) “存留养亲”所能解决的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 第16-17页 |
二、 养老院“虐老”事件与“存留养亲”之联系 | 第17-18页 |
(一) “虐老”事件的产生和原因 | 第17页 |
(二) “存留养亲”所能解决的“虐老”事件的问题 | 第17-18页 |
三、 我国缓刑及死缓制度与“存留养亲”之联系 | 第18-20页 |
(一) 缓刑与死刑相关规定 | 第18页 |
(二) 存留养亲所包含的类似思想 | 第18-20页 |
四、 “存留养亲”其他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一) 存留养亲制度体现了刑法的伦理品格 | 第20页 |
(二) 存留养亲制度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 第20页 |
(三) 存留养亲制度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当今社会“存留养亲”适用模式构想 | 第22-28页 |
一、 “存留养亲”内容新解 | 第22-23页 |
(一) 古代社会存留养亲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二) 现代社会“存留养亲”体现的新内容 | 第22-23页 |
二、 “存留养亲”的适用对象 | 第23-24页 |
(一) 古代社会存留养亲的适用对象 | 第23页 |
(二) 现代社会缓刑、死缓的适用对象 | 第23页 |
(三) 现代社会“存留养亲”的适用对象构想 | 第23-24页 |
三、 “存留养亲”的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一) 古代社会存留养亲的适用条件 | 第24页 |
(二) 现代社会缓刑、死缓的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三) 现代社会“存留养亲”适用条件构想 | 第25页 |
四、 “存留养亲”适用方式 | 第25-28页 |
(一) 古代社会存留养亲适用方式 | 第25页 |
(二) 现代社会缓刑、死缓适用方式 | 第25-26页 |
(三) 现代社会“存留养亲”适用方式构想 | 第26-27页 |
(四) 用新“存留养亲”模式探讨“药家鑫案”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后记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