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纳豆芽胞杆菌 | 第9页 |
| ·生物夺氧 | 第9页 |
| ·抗菌素 | 第9页 |
| ·代谢产物 | 第9页 |
| ·提高动物免疫力 | 第9页 |
| ·芽胞的结构和成分 | 第9-12页 |
| ·芽胞的生理抵抗力 | 第12-16页 |
| ·辐射抵抗力 | 第12-13页 |
| ·热抵抗力 | 第13-15页 |
| ·对化学物质抵抗力 | 第15-16页 |
| ·芽胞的萌发 | 第16-21页 |
| ·芽胞的萌发过程 | 第16-17页 |
| ·芽胞萌发机制的元件 | 第17-20页 |
| ·非营养性萌发 | 第20-2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纳豆芽胞杆菌的分离 | 第22-26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23页 |
| ·方法 | 第23-2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 ·菌悬液的制备与分离 | 第23页 |
| ·纳豆芽胞杆菌的筛选 | 第23页 |
| ·纳豆芽胞杆菌的鉴定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 ·纳豆芽胞杆菌的分离与初筛 | 第24页 |
| ·纳豆芽胞杆菌的复筛 | 第24页 |
| ·纳豆芽胞杆菌的鉴定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纳豆芽胞杆菌芽胞的抗性 | 第26-34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菌株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试剂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芽胞悬液的制备 | 第26页 |
| ·对数期和稳定期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 ·芽胞的存活率的检测 | 第26-27页 |
| ·芽胞对热的抗性 | 第27页 |
| ·芽胞对渗透压的抗性 | 第27页 |
| ·芽胞对紫外线辐射的抗性 | 第27页 |
| ·芽胞对亚硝酸的抗性 | 第27页 |
| ·芽胞对H_2O_2抗性 | 第27-28页 |
| ·芽胞对甲醛的抗性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芽胞悬液的制备 | 第28页 |
| ·芽胞和营养体细胞抗逆性比较 | 第28-29页 |
| ·不同培养温度生成的芽胞对各种抗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超级休眠芽胞的分离及其特性的初步分析 | 第34-46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实验菌株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试剂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芽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 ·超级休眠芽胞的分离 | 第35页 |
| ·芽胞的萌发 | 第35页 |
| ·芽胞萌发率的检测 | 第35页 |
| ·热激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普通芽胞和超级休眠芽胞的湿热抗性 | 第35页 |
| ·芽胞的存活率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 ·超级休眠芽胞的分离 | 第35-36页 |
| ·萌发剂对超级休眠芽胞萌发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超级休眠芽胞的存活率 | 第38-39页 |
| ·超级休眠芽胞的萌发缺陷的原因探析 | 第39页 |
| ·低浓度萌发剂下超级休眠芽胞的分离与性质 | 第39-40页 |
| ·热激活对超级休眠芽胞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普通芽胞和超级休眠芽胞的最适激活温度 | 第41-42页 |
| ·互补萌发剂和混合萌发剂对两种芽胞最适热激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两种芽胞的湿热抵抗力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