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城市空间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1页 |
·当前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句容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概念简述 | 第13-15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第13-14页 |
·适应性的概念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重点与难点 | 第16页 |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 第16-25页 |
·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案例借鉴 | 第19-25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5-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2章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分析 | 第28-33页 |
·固定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现状建设状况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历史格局演变规律 | 第29页 |
·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环境容量 | 第29页 |
·城市性质 | 第29-30页 |
·经济的发展 | 第30页 |
·人口的变化 | 第30页 |
·可变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大型交通设施的选址 | 第30-31页 |
·大型公共设施的选址 | 第31页 |
·大型市场开发项目的选址 | 第31-32页 |
·相关政策的影响 | 第32页 |
·政府政策的制定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性的组织思路 | 第33-42页 |
·组织原则 | 第33-35页 |
·区域协调发展 | 第33页 |
·城乡统筹发展 | 第33页 |
·尊重历史格局和自然环境 | 第33-34页 |
·公共交通引导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现状分析 | 第35页 |
·发展需求分析 | 第35页 |
·发展方向分析 | 第35页 |
·环境容量分析 | 第35-36页 |
·空间结构的构建 | 第36页 |
·空间结构的模式选择 | 第36-37页 |
·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性的组织方法 | 第37-41页 |
·“开放性可生长”的结构组织 | 第38页 |
·“弹性”发展的结构组织 | 第38-39页 |
·“混合”发展的结构组织 | 第39-40页 |
·“预留”发展的结构组织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句容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 第42-49页 |
·句容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 第42-45页 |
·城市发展初期(94 年以前) | 第42-43页 |
·单中心模式时期(1994 年——2004 年) | 第43-44页 |
·城市拓展时期(2005 年——2010 年) | 第44-45页 |
·句容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成因分析 | 第45-46页 |
·城市化的加快 | 第45页 |
·交通的改革 | 第45页 |
·工业化的发展 | 第45-46页 |
·区域辐射 | 第46页 |
·句容市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发展方向不清晰 | 第46页 |
·宁句一体化与空间布局缺乏衔接 | 第46页 |
·城市功能滞后 | 第46-47页 |
·城市空间与自然特色相脱离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句容市空间结构的组织及适应性评价 | 第49-62页 |
·影响句容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人口增长 | 第49页 |
·城际铁路和与南京的轨道交通线位的选址 | 第49-50页 |
·黄梅地区的市场开发 | 第50页 |
·政策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句容市空间结构多方案的比选 | 第51-54页 |
·发展方向的比选 | 第51页 |
·中心体系的比选 | 第51-52页 |
·城际交通线位及站场的比选 | 第52-53页 |
·轨道交通线位的比选 | 第53页 |
·工业用地定位及布局的比选 | 第53-54页 |
·句容市空间结构方案 | 第54-55页 |
·句容市空间结构的适应性评价 | 第55-61页 |
·区域发展的适应性 | 第55-56页 |
·发展方向的适应性 | 第56-57页 |
·交通线位及站点的适应性 | 第57-58页 |
·用地发展的适应性 | 第58页 |
·中心体系的适应性 | 第58-59页 |
·城市功能的适应性 | 第59-60页 |
·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2-63页 |
不足及后续研究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