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质模型的武进港流域容许负荷量计算与负荷削减方案评估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7-21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 ·研究区选择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 ·水环境容量研究 | 第21-24页 |
| ·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 第24-27页 |
| ·河流水质模型的发展 | 第27-32页 |
| ·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6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武进港流域概况 | 第36-45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6-42页 |
| ·流域及人口概况 | 第42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污染源估算与水质评价 | 第45-55页 |
| ·污染源估算 | 第45-49页 |
| ·工业废水 | 第45-47页 |
| ·生活污水 | 第47-48页 |
| ·农业面源 | 第48-49页 |
| ·水质现状评价 | 第49-54页 |
| ·调查时间与评价方法 | 第49页 |
| ·评价标准及依据 | 第49-51页 |
| ·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 ·评价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水质模型校验 | 第55-86页 |
| ·水质模型的选择原则 | 第55-56页 |
| ·QUAL2K水质模型简介 | 第56-64页 |
| ·模型概述 | 第56-58页 |
| ·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方程 | 第58-63页 |
| ·QUAL2K模型在武进港流域的适用性 | 第63-64页 |
| ·水质模型的建立 | 第64-78页 |
| ·河段划分 | 第64-69页 |
| ·模型数据 | 第69-73页 |
| ·模型参数的初始设置 | 第73-78页 |
| ·模型校验 | 第78-85页 |
| ·水质模拟的初始条件 | 第78页 |
| ·参数校准 | 第78-84页 |
| ·模型验证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容许负荷量计算与总量控制研究 | 第86-107页 |
| ·容许负荷量计算 | 第87-91页 |
| ·水文条件及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87页 |
| ·模拟方法 | 第87-88页 |
| ·容许负荷量计算及分配结果 | 第88-91页 |
| ·污染负荷现状排放量 | 第91-92页 |
| ·负荷削减量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 ·总量控制对策与措施 | 第94-106页 |
| ·污染控制对策 | 第94-99页 |
| ·经济措施 | 第99-100页 |
| ·管理措施 | 第100-102页 |
| ·河道污染控制技术 | 第102-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六章 流域负荷削减方案模拟与评价 | 第107-117页 |
| ·模拟评价思路 | 第107-108页 |
| ·负荷削减方案模拟 | 第108-115页 |
| ·点源面源同时削减方案 | 第108-110页 |
| ·点源削减面源不变方案 | 第110-111页 |
| ·面源削减点源不变方案 | 第111-113页 |
| ·河道污染控制方案 | 第113-114页 |
| ·既削减点源、面源,也治理河道方案 | 第114-115页 |
| ·负荷削减方案评价 | 第115-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七章 河流水质改善方案优选研究 | 第117-130页 |
|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117-11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8-119页 |
| ·红旗河水质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119-124页 |
| ·水质改善方案模拟 | 第124-127页 |
| ·降解系数的计算 | 第124-125页 |
| ·模拟各水质改善方案 | 第125-127页 |
| ·水质改善方案效果评价 | 第127-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132页 |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