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 ·研宄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断陷盆地地下热水特征 | 第13-14页 |
| ·岩浆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14-16页 |
| ·本文研究目标、方法和进展 | 第16-19页 |
| ·研宄区的选取 | 第17页 |
| ·研宄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17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区域构造与深部流体活动的关系一以渭河盆地东部地下热水为例 | 第19-37页 |
| ·地质背景 | 第19-21页 |
|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分析结果和讨论 | 第22-34页 |
| ·离子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22-23页 |
|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23-29页 |
| ·地质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29-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地下热水的来源 | 第34页 |
| ·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花岗岩-泥质围岩接触带的热作用现象 | 第37-60页 |
| ·粤东典型剖面的调查 | 第37-50页 |
| ·粤东考察区地层特征 | 第37-40页 |
| ·惠州火车站西小型岩脉一中生界/上古生界地层接触带 | 第40-41页 |
| ·汕尾圆墩稔山圩花岗岩体一侏罗系蓝塘群上龙水组(JlSh)接触带 | 第41-44页 |
| ·惠来葵谭青坑河田岩体一吉水门组(J'ush)接触带 | 第44-45页 |
| ·岩装岩一围岩热传输效应研宄 | 第45-50页 |
| ·浙东典型剖面 | 第50-54页 |
| ·地层学特征 | 第50-51页 |
| ·接触带特征 | 第51-54页 |
| ·赣西北武功山岩体北侧地质剖面调查 | 第54-59页 |
| ·地质背景 | 第54-55页 |
| ·地质调查路线 | 第55-56页 |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56-58页 |
| ·成熟度特征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岩装岩一泥质岩石接触带热传输过程的定量研宄 | 第60-81页 |
| ·研宄现状和主要进展 | 第60-61页 |
| ·一维热传输模型研宄 | 第61-68页 |
| ·岩浆一均质围岩体系的热传输模型研宄 | 第62-68页 |
| ·二维热传输模型研宄 | 第68-72页 |
| ·二维热传输模型构建 | 第68-69页 |
| ·参数和边界条件 | 第69页 |
| ·结果和校验 | 第69-72页 |
| ·中国东南部关键剖面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80页 |
| ·岩楽侵入体影响围岩热演化的强度和范围 | 第72-73页 |
| ·剖面的选择 | 第73页 |
| ·剖面参数的设定 | 第73-75页 |
| ·计算模拟结果 | 第75-78页 |
| ·岩浆侵入体影响范围图解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储集空间特征 | 第81-103页 |
| ·牛头山一火山机构 | 第81-91页 |
| ·地质概况 | 第81-82页 |
| ·孔隙和裂隙的类型和分布 | 第82-86页 |
| ·火山岩裂缝系统的讨论 | 第86-91页 |
| ·浙江竹田破火山口中酸性火山岩的孔渗特征分析 | 第91-95页 |
| ·地质概况 | 第91页 |
|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91-94页 |
| ·岩石储集性能参数分析 | 第94-95页 |
| ·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罗151区块次火山岩一接触带油藏 | 第95-101页 |
| ·石油地质概况 | 第95-96页 |
| ·角岩接触带 | 第96-97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97-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附录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