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4页 |
| ·选题缘起 | 第7-17页 |
| ·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 第7-16页 |
| ·对永续观点的思考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8-21页 |
| ·都市农业 | 第18-20页 |
| ·社区 | 第20页 |
| ·都市农业型社区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都市农业型社区 | 第24-43页 |
| ·都市农业 | 第24-36页 |
| ·综述发展情况 | 第24-28页 |
| ·起源 | 第24页 |
| ·学术研究 | 第24-26页 |
| ·实际案例 | 第26-27页 |
| ·社区相关 | 第27-28页 |
| ·相关政策法规 | 第28-31页 |
| ·国际经验 | 第28-29页 |
| ·分项建议 | 第29-31页 |
| ·农业布局 | 第31-36页 |
| ·对未来城市形态的三种观点 | 第31-35页 |
| ·城市形态理论下的都市农业布局 | 第35-36页 |
| ·都市农业型社区基本问题 | 第36-43页 |
| ·社区规模 | 第36-38页 |
| ·人口特点 | 第38-41页 |
| ·基础技术 | 第41-43页 |
| ·种植与相关技术 | 第41页 |
| ·资源循环与回收利用技术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都市农业型社区建设之农业布局 | 第43-55页 |
| ·农业与社区开放空间结合 | 第43-49页 |
| ·住宅区域案例分析 | 第43-46页 |
| ·公建区域案例分析 | 第46-49页 |
| ·住宅与公建区域比较 | 第49页 |
| ·农业与建筑单体结合 | 第49-54页 |
| ·屋顶农业 | 第49-51页 |
| ·阳台农业 | 第51页 |
| ·墙体农业 | 第51-52页 |
| ·三种类型比较 | 第52-54页 |
| ·农业布局体系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都市农业型社区建设之实施方法 | 第55-76页 |
| ·社区支持农业 | 第55-64页 |
| ·概念 | 第55-56页 |
| ·运作模式 | 第56-57页 |
| ·多层面价值 | 第57-59页 |
| ·案例分析 | 第59-64页 |
| ·永续栽培设计 | 第64-75页 |
| ·概念 | 第64-65页 |
| ·原则 | 第65-67页 |
| ·社区运用 | 第67-71页 |
| ·社区整体 | 第67-68页 |
| ·家庭花园 | 第68-69页 |
| ·建筑单体 | 第69-71页 |
| ·案例分析 | 第71-75页 |
| ·案例一:巴望社区艺术花园(Barwon Heads Community Arts Garden) | 第71-73页 |
| ·案例二:诺拉花园(Noela’s Garden) | 第73-75页 |
| ·实施方法体系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都市农业型社区建设之设计初探 | 第76-91页 |
| ·农业布局 | 第76-79页 |
| ·实施方法 | 第79-85页 |
| ·社区支持农业 | 第79-80页 |
| ·永续栽培设计 | 第80-85页 |
| ·个人住宅农园 | 第80-81页 |
| ·分配合作型农园 | 第81-82页 |
| ·邻里合作型农园 | 第82-83页 |
| ·公建区农园 | 第83-84页 |
| ·食物大道 | 第84-85页 |
| ·社区农场 | 第85页 |
| ·设计评价 | 第85-91页 |
| ·类型评比 | 第85-87页 |
| ·食物流动系统 | 第87-88页 |
| ·社区交通状况 | 第88-89页 |
| ·景观面貌 | 第89-91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