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FPGA的直线型超声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直线型超声电机概述 | 第14-16页 |
| ·国内外超声电机驱动控制器的发展 | 第16-18页 |
| ·课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直线超声电机的驱动与控制技术 | 第21-30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超声电机的驱动技术 | 第21-24页 |
| ·分立电路方式 | 第21-22页 |
| ·基于 DDS 正弦信号发生器的驱动技术 | 第22-24页 |
| ·超声电机的控制技术 | 第24-27页 |
| ·超声电机的调速机理和控制方式 | 第24-27页 |
| ·超声电机的伺服控制技术 | 第27页 |
| ·驱动控制系统软硬件总体设计原理 | 第27-29页 |
| ·现有驱动控制器优缺点分析 | 第27-28页 |
| ·新型驱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8-29页 |
| ·新型驱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0-48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主驱动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 第30-31页 |
| ·主控制板硬件原理图设计 | 第31-43页 |
| ·电源电路 | 第32-34页 |
| ·DSP 最小系统 | 第34-36页 |
| ·串口通信系统 | 第36-37页 |
| ·FPGA 最小系统 | 第37-40页 |
| ·数模转换电路 | 第40-41页 |
| ·滤波电路 | 第41-42页 |
| ·光电耦合电路 | 第42页 |
| ·差分电路 | 第42-43页 |
| ·反馈模块设计 | 第43-44页 |
| ·PCB 设计以及硬件调试 | 第44-47页 |
| ·驱动控制器的 PCB 图设计 | 第45-46页 |
| ·驱动控制器的硬件调试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8-62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基于 FPGA 的驱动信号的产生 | 第48-53页 |
| ·DDS 方案选择 | 第49页 |
| ·Quartus Ⅱ开发环境 | 第49-50页 |
| ·串口模块 | 第50页 |
| ·相位累加器 | 第50-51页 |
| ·波形存储器 | 第51-52页 |
| ·生成顶层文件 | 第52-53页 |
| ·基于 DSP 的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3-58页 |
| ·CCS 开发环境及开发流程 | 第53-54页 |
| ·系统时钟设置 | 第54-55页 |
| ·各模块的初始化 | 第55-57页 |
| ·DSP 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57-58页 |
|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 第58-60页 |
| ·LABVIEW 软件介绍 | 第58-59页 |
| ·上位机实现三自由度电机控制 | 第59-60页 |
| ·软、硬件联机调试 | 第60-61页 |
| ·制作驱动控制盒 | 第60页 |
| ·电机的简单控制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实验分析 | 第62-82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实验背景和环境介绍 | 第62-64页 |
| ·细胞穿刺介绍 | 第62-63页 |
| ·实验步骤及注意点 | 第63页 |
| ·实验环境介绍 | 第63-64页 |
| ·驱动信号的变化对直线超声电机的影响 | 第64-68页 |
| ·信号频率的变化对电机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信号幅值的变化对电机的影响 | 第65-67页 |
| ·信号相位的变化对电机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直线超声电机速度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68-76页 |
| ·固定增益的 PID 控制算法 | 第68-71页 |
| ·基于神经网络的变增益 PID 控制算法 | 第71-76页 |
| ·两种控制算法的比较 | 第76页 |
| ·直线超声电机漂移现象的研究 | 第76-81页 |
| ·漂移现象的猜想 | 第77-79页 |
| ·直线超声电机漂移的解决方案 | 第79-80页 |
| ·细胞穿刺图像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