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时空分布 | 第17-19页 |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7页 |
·样品处理 | 第21页 |
·全岩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 第21-22页 |
·全岩Sr-Nd-Hf同位素 | 第22页 |
·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分析 | 第22页 |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第22-27页 |
第四章 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机制 | 第27-67页 |
·地质背景 | 第28页 |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第28-44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50页 |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 第44-46页 |
·全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 第46-50页 |
·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 | 第50-51页 |
·部分熔融程度 | 第51页 |
·山东强碱性玄武岩的成因 | 第51-58页 |
·角闪石岩源区? | 第53页 |
·硅不饱和的榴辉岩/石榴子石辉石岩源区? | 第53-55页 |
·碳酸盐化的橄榄岩源区? | 第55-58页 |
·山东链状弱碱性玄武岩的成因 | 第58-66页 |
·重循环下地壳的信号 | 第59-62页 |
·地幔源区的熔融环境 | 第62-63页 |
·南链与北链之间小尺度的不均一性 | 第63页 |
·动力学机制:侧向流动模式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苏皖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成因 | 第67-105页 |
·地质背景 | 第68页 |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第68-71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71-97页 |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 第71-85页 |
·全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 第85-97页 |
·橄榄岩捕掳体中矿物的微区原位特征 | 第97页 |
·盘石山和塔山玄武岩的成因 | 第97-103页 |
·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 | 第97-98页 |
·与山东强碱性玄武岩的异同 | 第98-101页 |
·单斜辉石效应:残留还是熔融 | 第101页 |
·橄榄岩捕掳体与寄主岩浆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3页 |
·苏皖地区其它玄武岩的成因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问题 | 第105-107页 |
·主要认识 | 第105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会议摘要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