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插表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边缘区理论研究 | 第20-30页 |
·城市边缘区概念辨析 | 第20-22页 |
·城市边缘区的相关解读 | 第20-21页 |
·城市边缘区的广义与狭义 | 第21-22页 |
·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 | 第22-23页 |
·国外相关界定方法 | 第22页 |
·国内相关界定方法 | 第22-23页 |
·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 | 第23-27页 |
·国外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 | 第23-25页 |
·国内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 | 第25-27页 |
·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 | 第27-29页 |
·人口特征 | 第27-28页 |
·社会特征 | 第28页 |
·经济特征 | 第28-29页 |
·土地利用特征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重构影响下的城市边缘区土地更新研究 | 第30-42页 |
·城市空间重构的相关解读 | 第30-33页 |
·城市空间重构的概念 | 第30页 |
·城市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城市空间重构对于城市边缘区的影响 | 第32-33页 |
·城市空间重构影响下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特征 | 第33-36页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特征 | 第34-36页 |
·城市空间重构影响下的城市边缘区土地更新动力研究 | 第36-41页 |
·宏观动力因素 | 第36-37页 |
·微观动力因素 | 第37-39页 |
·动力机制探寻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研究 | 第42-59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空间演化历程 | 第42-46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的概况 | 第42-43页 |
·合肥市整体空间发展演变 | 第43-45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空间演变 | 第45-46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特征 | 第46-50页 |
·土地利用现状综述 | 第46-47页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47-50页 |
·土地利用特征 | 第50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动力 | 第50-53页 |
·政策因素——旧工业区及城中村更新政策的实施 | 第51页 |
·经济因素——重点项目的引进 | 第51-52页 |
·科技因素——城市主要交通廊道的牵引 | 第52页 |
·自然因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 | 第52-53页 |
·社会因素——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的推动 | 第53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困境 | 第53-58页 |
·缺乏区域一体化观念 | 第54页 |
·市政配套设施落后 | 第54页 |
·城中村更新改造艰难 | 第54-55页 |
·组织管理多头化 | 第55-56页 |
·前期规划和公众参与缺失 | 第56页 |
·旧工业区搬迁带来土地闲置 | 第56-57页 |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 | 第57-58页 |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发展策略 | 第59-65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诉求 | 第59-61页 |
·功能诉求 | 第59-60页 |
·空间诉求 | 第60页 |
·政策诉求 | 第60-61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策略 | 第61-63页 |
·注重与新老城区之间的协调共存 | 第61页 |
·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 第61-62页 |
·注重城中村有计划的改造 | 第62页 |
·注重管理机构的协调统一 | 第62页 |
·注重前期规划和公众参与 | 第62页 |
·注重土地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第62-63页 |
·合肥市常青片区土地更新建议 | 第63-64页 |
·打造服务型区域次中心 | 第63页 |
·打造新老城区之间的绿化通廊 | 第63-64页 |
·打造创意型工业文化街区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65页 |
·后续研究及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