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24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选拔任用 | 第26-45页 |
一、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是我国大学尚未完成的时代课题 | 第26-31页 |
(一)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 第27-28页 |
(二)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 第28-29页 |
(三)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解决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需要 | 第29-31页 |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31-33页 |
三、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创新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第33-45页 |
(一) 传统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责任要求大学校长素质综合化 | 第33-38页 |
(二) 现代大学多重社会角色要求大学校长选拔任用主体多元化 | 第38-41页 |
(三) 现代大学章程要求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民主化 | 第41-45页 |
第二章 国(境)外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概述 | 第45-56页 |
一、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45-47页 |
(一) 选拔主任和任用资格 | 第45-46页 |
(二) 选拔任用的程序过程 | 第46-47页 |
二、英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47-49页 |
(一) 选拔主体和资格要求 | 第47-48页 |
(二) 选拔任用的程序过程 | 第48-49页 |
三、德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49-50页 |
(一) 选拔主体和资格要求 | 第49页 |
(二) 选拔任用的程序要求 | 第49-50页 |
四、日本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50-52页 |
(一) 选拔主体的历史演变 | 第50-51页 |
(二) 选拔任用校长的资格要求 | 第51页 |
(三) 选拔任用程序 | 第51-52页 |
五、台湾地区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52-53页 |
(一) 选拔主体的历史变革 | 第52页 |
(二) 选拔任命标准和程序 | 第52-53页 |
六、香港地区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 | 第53-56页 |
(一) 角色定位及选拔标准 | 第53-54页 |
(二) 选拔主体和选任程序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 | 第56-86页 |
一、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56-78页 |
(一) 新中国建立前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第56-62页 |
(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第62-65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第65-74页 |
(四)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经验 | 第74-78页 |
二、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现状及问题 | 第78-86页 |
(一) 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 第78-80页 |
(二)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标准的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 第80-82页 |
(三)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程序缺乏科学性 | 第82-84页 |
(四) 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未能与大学校长的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 第84-86页 |
第四章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体构成及其运行模式 | 第86-106页 |
一、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体构成及其运行模式 | 第86-95页 |
(一) 大学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 第86-88页 |
(二)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体构成 | 第88-92页 |
(三)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要运行模式 | 第92-95页 |
二、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运行模式改革的认识前提 | 第95-100页 |
(一) 紧密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传统 | 第95-99页 |
(二) 理性借鉴其他国家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模式 | 第99-100页 |
三、大学自主选拔加政府监督任用模式的构建 | 第100-106页 |
(一) 大学自主选拔加政府监督任用模式的基本设想 | 第100-103页 |
(二) 大学自主选拔加政府监督任用模式的实现策略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6-121页 |
一、中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 | 第106-110页 |
(一) 政治方向的把握者 | 第107页 |
(二) 事业发展的谋划者 | 第107-108页 |
(三) 学术管理的主持者 | 第108-109页 |
(四) 学校校务的经营者 | 第109-110页 |
二、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110-115页 |
(一) 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111页 |
(二) 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 第111-112页 |
(三) 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 第112-115页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及权重的设定 | 第115-121页 |
(一) 调查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 第115-116页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16-121页 |
第六章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过程及保障机制 | 第121-136页 |
一、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的基本原则 | 第121-125页 |
(一) 公正公开的原则 | 第121-123页 |
(二) 竞争优化的原则 | 第123-124页 |
(三) 民主集中的原则 | 第124-125页 |
二、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过程优化 | 第125-132页 |
(一) 健全法律法规 | 第126-128页 |
(二) 组建选拔委员会 | 第128页 |
(三) 扩大选拔范围 | 第128-129页 |
(四) 完善选拔程序 | 第129-130页 |
(五) 推动职业化进程 | 第130-132页 |
三、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保障机制 | 第132-136页 |
(一)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监督机制 | 第132-133页 |
(二)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问责机制 | 第133-134页 |
(三)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考核机制 | 第134页 |
(四)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激励机制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实证研究 | 第136-153页 |
一、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 | 第136页 |
二、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主要做法 | 第136-141页 |
(一) 树立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用人导向 | 第137-138页 |
(二)拓宽选拔视野,在更宽的范围内选人用人 | 第138页 |
(三) 扩大民主,注重民意,实现多数人选人 | 第138-139页 |
(四) 鼓励竞争,注重“赛场选马” | 第139-140页 |
(五) 开放运作,注重选拔全过程公开 | 第140-141页 |
三、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价值评估 | 第141-145页 |
四、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 第145-149页 |
(一) 问题及原因 | 第145-147页 |
(二) 完善对策 | 第147-149页 |
五、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实践借鉴 | 第149-153页 |
结语 | 第153-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附录 | 第169-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