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目录 | 第1页 |
图片目录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恢复对城市历史载体的认知 | 第12页 |
·保护旧城社区的多样性 | 第12页 |
·恢复对旧城区的群体记忆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查阅 | 第13页 |
·实地调研 | 第13页 |
·类比分析 | 第13页 |
·归纳总结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历史街区概念提出 | 第15页 |
·历史街区的特点 | 第15-16页 |
·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场所的概念 | 第16-17页 |
·场所精神的概念 | 第17-18页 |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特性 | 第18-19页 |
·历时性(自身延续性) | 第18页 |
·更新性(外界交流性) | 第18-19页 |
·地域性 | 第19页 |
·差异性 | 第19页 |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构成要素 | 第19-23页 |
·物质性要素 | 第19-22页 |
·非物质性要素 | 第22-23页 |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相关研究理论 | 第23-27页 |
·文脉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4-25页 |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相关研究和有关问题 | 第27-43页 |
·国外历史街区研究及实例 | 第27-32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7-30页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实例 | 第30-32页 |
·国内历史街区研究及实例 | 第32-36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32-34页 |
·国内保护实例 | 第34-36页 |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趋势 | 第36-37页 |
·保护中的问题 | 第37-40页 |
·伪造古迹的大量建设 | 第37-38页 |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片面孤立 | 第38-39页 |
·文物古迹的商业性破坏 | 第39页 |
·历史街区中人文氛围的缺失 | 第39-40页 |
·影响历史街区保护的因素 | 第40-43页 |
·政治因素 | 第40页 |
·经济因素 | 第40-41页 |
·社会因素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福州三坊七巷与黄山屯溪老街场所精神类比研究 | 第43-68页 |
·三坊七巷场所精神研究 | 第43-51页 |
·概述 | 第43-44页 |
·历史沿革 | 第44-45页 |
·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措施 | 第45-46页 |
·场所精神构成 | 第46-51页 |
·屯溪老街场所精神研究 | 第51-61页 |
·概述 | 第51-52页 |
·历史沿革 | 第52-53页 |
·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措施 | 第53-54页 |
·场所精神构成 | 第54-61页 |
·场所精神类比研究 | 第61-68页 |
·物质性要素类比 | 第61-65页 |
·非物质性要素类比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保护和继承相关重点问题思考 | 第68-83页 |
·城市中新老街区的冲突与共生 | 第68-71页 |
·新老街区冲突关系 | 第68-70页 |
·新老城区共生关系 | 第70-71页 |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感知过程研究 | 第71-75页 |
·感知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 第71-72页 |
·场所精神的感知 | 第72-75页 |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继承与再演绎手法 | 第75-80页 |
·建筑风格的延续 | 第76-77页 |
·街巷空间格局保留 | 第77-79页 |
·非物质性文化的继承 | 第79-80页 |
·其他演绎手法 | 第80-83页 |
·公共设施安置 | 第80-81页 |
·灯光布置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语、创新及展望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3页 |
·创新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