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一) 教育伦理学的发展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11页 |
(二) 从教育伦理的视角研究教师智慧有助于教育实践的完善 | 第11页 |
(三) 我国中学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需要总结与提升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教育智慧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对教育伦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伦理 | 第15页 |
(二) 教育伦理 | 第15页 |
(三) 教育智慧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法 | 第16页 |
(二) 访谈法 | 第16页 |
(三) 经验总结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教育伦理视域下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理性追问 | 第17-24页 |
一、 提升教育智慧有助于教育终极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实现 | 第17-21页 |
(一) 教育的终极目标 | 第17-19页 |
(二) 教育的近期目标 | 第19-21页 |
二、 提升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发展 | 第21-24页 |
(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角度的规范 | 第21-22页 |
(二) 教师的伦理道德----从人与人角度看教育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教育伦理视域下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因素 | 第24-34页 |
一、 公正智慧 | 第24-27页 |
(一) 教师的公正智慧是“爱”与“严”的统一 | 第24-25页 |
(二) 教师的公正智慧就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 | 第25-26页 |
(三) 教师的公正智慧是践行因材施教 | 第26-27页 |
二、 人道智慧 | 第27-29页 |
(一) 教师的人道智慧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仁爱教育 | 第27-28页 |
(二) 教师的人道智慧是更关注处于不利环境的学生 | 第28页 |
(三) 教师的人道智慧是学会倾听 | 第28-29页 |
三、 理性智慧 | 第29-31页 |
(一) 教师的理性智慧是理智的诚实 | 第30页 |
(二) 教师的理性智慧是理智的宽容 | 第30-31页 |
(三) 教师的理性智慧是理性的批评与对话 | 第31页 |
四、 情境智慧 | 第31-34页 |
(一) 教师的情境智慧就是化解学生的尴尬 | 第32页 |
(二) 教师的情境智慧就是化解自身的尴尬 | 第32-33页 |
(三) 老师的情境智慧是“恰当应变”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某校中学教师教育智慧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4-40页 |
一、 调查过程 | 第34页 |
(一)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34页 |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34页 |
二、 教育伦理视域下中学教师教育智慧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提高 | 第34-35页 |
(二) 教师公正智慧的增强 | 第35-36页 |
(三) 教师人道智慧的提高 | 第36-37页 |
(四) 教师理性智慧的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 第37-38页 |
(五) 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教育伦理视域下中学教师教育智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一、 学校管理中伦理意识的缺失 | 第40-43页 |
(一) 学校教育目标过分重视功利 | 第40-41页 |
(二) 学校评价制度专制化 | 第41-42页 |
(三) 教师培训应试化现象仍然存在 | 第42-43页 |
二、 教师个体原因 | 第43-47页 |
(一) 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倦怠 | 第43-44页 |
(二) 教师工作创造性的缺失 | 第44-45页 |
(三) 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 第45页 |
(四) 教学活动的功利化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教育伦理视域下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 第47-60页 |
一、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 | 第47-53页 |
(一) 制度保障——学校行政管理伦理化 | 第47-51页 |
(二) 依法执教——教师在法律轨道行使教育权力 | 第51-53页 |
二、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文化环境 | 第53-55页 |
(一) 学校的物质文化 | 第53页 |
(二) 学校的制度文化 | 第53-54页 |
(三) 学校精神文化 | 第54-55页 |
三、 提升教师教育伦理意识,展现教师的聪明才智 | 第55-60页 |
(一) 从教育公正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 | 第55-56页 |
(二) 从教育人道出发,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 第56-57页 |
(三) 从教育理性出发,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 第57-58页 |
(四) 从教育情境出发,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