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荧光 | 第9-13页 |
·荧光的研究进程 | 第9-10页 |
·荧光的发光原理 | 第10-11页 |
·荧光参数 | 第11-12页 |
·影响荧光的外部因素 | 第12-13页 |
·荧光猝灭 | 第13页 |
·荧光探针的种类 | 第13-15页 |
·香豆素类 | 第13-14页 |
·萘酰亚胺荧光染料 | 第14页 |
·酞菁类 | 第14页 |
·吡喃型氧杂葸类 | 第14页 |
·吖啶(ACRIDINE)类 | 第14页 |
·喹啉-亚胺(QUINONE-IMINE)类染料 | 第14-15页 |
·荧光传感器的识别过程 | 第15-16页 |
·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概论 | 第16-25页 |
·Ag~+荧光探针 | 第17页 |
·Zn~(2+)荧光探针 | 第17-18页 |
·Ca~(2+)荧光探针 | 第18-19页 |
·Fe~(3+)荧光探针 | 第19-21页 |
·Cu~(2+)荧光探针 | 第21-23页 |
·Hg~(2+)荧光探针 | 第23-25页 |
·其它离子荧光探针 | 第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型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7-41页 |
·引言 | 第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仪器 | 第27-28页 |
·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7页 |
·溶剂的纯化 | 第29页 |
·2-氨基-5-烷基噻二唑的合成 | 第29-30页 |
·2-甲硫基苯胺 | 第30-31页 |
·2-烯丙硫基苯胺 | 第31页 |
·2-苄硫基苯胺 | 第31-32页 |
·探针化合物L1的合成 | 第32页 |
·探针化合物L2的合成 | 第32-33页 |
·探针化合物L3的合成 | 第33-34页 |
·探针化合物L4的合成 | 第34-35页 |
·探针化合物L5的合成 | 第35页 |
·探针化合物L6的合成 | 第35-36页 |
·探针化合物L7的合成 | 第36-37页 |
·探针化合物L8的合成 | 第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邻氨基苯硫酚烷基化的合成与讨论 | 第38-39页 |
·缩合反应中反应物配比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探针化合物对Fe~(3+)识别的光谱性质及生物活性实验 | 第41-5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仪器 | 第41页 |
·试剂 | 第41页 |
·光谱性质研究 | 第41-42页 |
·探针化合物L1-L8储备液的配制 | 第41页 |
·金属离子储备液的配制 | 第41页 |
·探针化合物光谱测定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8页 |
·探针L1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42-44页 |
·探针L2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44-46页 |
·探针L3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46-49页 |
·探针L4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49-51页 |
·探针L5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51-53页 |
·探针L6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53-54页 |
·探针L7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54-55页 |
·探针L8对Fe~(3+)的选择性识别及光谱性质 | 第55-57页 |
·探针L2-L5的生物细胞成像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 第59-82页 |
·晶体培养 | 第59页 |
·晶体的结构测试 | 第59-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附图 | 第92-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