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生理分析与LM基因的图位克隆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3页
   ·类病斑突变体第13页
   ·无需病原菌参与的突变体筛选与抗病新基因的发现第13-16页
     ·ssd 突变体第13-14页
     ·sfd 突变体第14-15页
     ·mos 突变体第15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第15-16页
   ·细胞色素 P450 家族第16-21页
     ·植物界的 P450 家族第16页
     ·植物界中 P450 家族基因的多样性第16-17页
     ·P450 家族成员参与的核心代谢反应(第一大类与第二大类)第17-18页
     ·P450 家族参与植物激素介导的自稳态维持(第三大类)第18-19页
     ·参与次生代谢的 P450 家族成员(第四大类)第19-21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表型观察生理指标测定第23-38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实验方法第23-24页
     ·水稻叶片细胞产生过氧化氢(H_2O_2)累积的测定第24-25页
     ·数据分析第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5页
     ·类病斑突变体的筛选与表型分析第25-27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叶绿素含量值的比较第27-28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叶片活性氧代谢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8-31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的荧光特性比较第31-34页
     ·过氧化氢(H_2O_2)积累的检测结果第34-35页
   ·讨论第35-38页
第三章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第38-47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遗传分析群体的建立第38页
     ·种植第38页
     ·调查与统计分析第38页
     ·水稻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38-39页
     ·PCR 反应第39-40页
     ·分子标记设计第40页
     ·突变体基因定位的方法第40页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显色反应第40-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lm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第41页
     ·分子标记设计第41-42页
     ·基因初定位第42-43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基因的精细定位与覆盖目的基因的物理图谱的构建第43-44页
   ·讨论第44-47页
     ·lm 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第44-45页
     ·分子标记的设计第45页
     ·定位群体的构建第45页
     ·定位区间的候选基因的分析第45-47页
第四章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突变位点分析第47-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植物材料第47页
     ·实验试剂第47页
     ·候选基因的 DNA 分析第47页
     ·PCR 反应第47-48页
     ·不同类病斑突变体的病斑面积统计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候选基因 LM 的序列分析第48页
     ·不同突变体内 LM 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第48-49页
     ·不同类病斑突变体的病斑面积统计第49-50页
   ·讨论第50-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1-54页
   ·结论第51-52页
   ·讨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田间品种多样性对小麦白粉病及其病原菌群体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大豆抗逆相关microRNA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