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水仙引种试验与水仙耐热性研究
縮略词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 水仙概论 | 第12-15页 |
·栽培历史 | 第12-13页 |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水仙病虫害 | 第14-15页 |
·基腐病 | 第14页 |
·大褐斑病 | 第14页 |
·病毒病 | 第14页 |
·虫害 | 第14-15页 |
2 水仙属植物的分类 | 第15-17页 |
·形态学分类 | 第15页 |
·孢粉学分类 | 第15-16页 |
·细胞学分类 | 第16页 |
·DNA分子标记分类法 | 第16-17页 |
3 植物耐热性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细胞膜稳定性与植物耐热性 | 第17页 |
·丙二醛(MDA)与植物耐热性 | 第17-18页 |
·游离脯氨酸(Pro)与植物耐热性 | 第18页 |
·过氧化物酶(POD)与植物耐热性 | 第18-19页 |
·叶片结构与植物耐热性 | 第19页 |
4 国内水仙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育种问题 | 第19页 |
·生产上现存的问题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欧洲水仙的适应性观察 | 第22-3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地情况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种植 | 第22-23页 |
·测量标准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水仙露地栽培物候期观测 | 第23-24页 |
·水仙形态特征比较 | 第24-32页 |
·不同水仙材料叶性状的比较 | 第24-25页 |
·不同水仙材料花性状的比较 | 第25-26页 |
·不同水仙材料花瓣、副冠性状的比较 | 第26-31页 |
·不同水仙材料雄蕊性状的比较 | 第31-32页 |
·欧洲水仙种球繁殖情况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花粉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37-4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水仙花粉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38页 |
·光学显微镜下水仙花粉形状、大小比较 | 第38-39页 |
·扫描电镜下水仙花粉的形态比较 | 第39-40页 |
·15份水仙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欧洲水仙的耐热性初步研究 | 第45-5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5-47页 |
·相对膜透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6页 |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 第4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6-47页 |
·光学显微镜下叶片形态指标的观测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热胁迫下水仙的外观形态 | 第47页 |
·水仙耐热性鉴定指标筛选 | 第47-50页 |
·热胁迫对水仙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热胁迫对水仙叶片MDA影响 | 第48-49页 |
·热胁迫对水仙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热胁迫对水仙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水仙10个品种耐热性比较 | 第50-54页 |
·高温胁迫下不同水仙品种叶片膜透性比较 | 第50-51页 |
·高温胁迫下不同水仙品种叶片MDA含量比较 | 第51页 |
·高温胁迫下不同水仙品种叶片Pro含量比较 | 第51-52页 |
·叶片结构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图版I | 第64-66页 |
图版II | 第66-68页 |
图版III | 第68-72页 |
图版IV | 第72-74页 |
图版v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