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导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及逻辑结果 | 第18-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逻辑结构 | 第22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文献述评及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5-3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理论述评及研究趋势 | 第31-32页 |
·国有企业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32-39页 |
·委托代理理论及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32-34页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 第34-36页 |
·系统科学理论与国有企业监管 | 第36页 |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与国有企业监管 | 第36-37页 |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国有企业监管 | 第37-39页 |
3 新型国有企业的界定、双重性质及其监管的复合目标 | 第39-59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产生与概念界定 | 第39-48页 |
·传统国有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 第39-40页 |
·国有企业改革与“新型国有企业”的产生 | 第40-42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概念、类别及其特殊性 | 第42-44页 |
·新型国有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的比较分析 | 第44-48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双重性质及其多元功能 | 第48-52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经济社区性质 | 第48-50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50-52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的复合目标体系 | 第52-59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的经济目标 | 第53-55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的社会目标 | 第55-56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的政治目标 | 第56-59页 |
4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构成要素 | 第59-74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主体 | 第59-68页 |
·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主体演变 | 第59-62页 |
·现有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主体困境分析 | 第62-65页 |
·基于三维目标的新型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主体 | 第65-68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对象 | 第68-74页 |
·经营者 | 第68-70页 |
·重大事项 | 第70-71页 |
·国有资产 | 第71-73页 |
·经营者、重大事项与国有资产的关系分析 | 第73-74页 |
5 新型国有企业的三维监管机制的构建 | 第74-97页 |
·新型国有企业的监管原则 | 第74-77页 |
·“三分开”原则 | 第74-76页 |
·“三统一”原则 | 第76-77页 |
·“三结合”原则 | 第77页 |
·新型国有企业监管的三维分析框架 | 第77-84页 |
·政治监管 | 第79-80页 |
·经济监管 | 第80-81页 |
·社会监管 | 第81-84页 |
·基于“主体-对象-目标”的新型国有企业监管机制运行机理 | 第84-95页 |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管机制 | 第86-89页 |
·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的监管机制 | 第89-92页 |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机制 | 第92-95页 |
·强化社会监管职能:国企监管体制改革趋向 | 第95-97页 |
6 三维监管机制与新型国有企业的匹配性:基于中国石油的案例研究 | 第97-143页 |
·研究设计 | 第97-100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 第97页 |
·案例选取 | 第97-98页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98-100页 |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 第100-143页 |
·案例介绍与问题总结 | 第100-104页 |
·案例研究发现 | 第104-133页 |
·案例总结与讨论 | 第133-14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本文主要观点归纳 | 第143-144页 |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14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一、期刊论文 | 第146页 |
二、参与导师项目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后记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