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2-2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 第12-15页 |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12-13页 |
2. 掌握规律指导实践 | 第13-14页 |
3. 社会与自然界相统一 | 第14-15页 |
(二)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 | 第15-18页 |
1. 科学布局农业水利 | 第15-16页 |
2. 客观规划林业资源 | 第16-17页 |
3. 合理调控人口生育 | 第17-18页 |
(三) 西方生态政治思想借鉴 | 第18-22页 |
1.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 第18-19页 |
2. 安德鲁·多布森:可持续社会 | 第19-20页 |
3. 丹尼尔·科尔曼:建设绿色社会 | 第20-22页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2-27页 |
(一)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第22-24页 |
1. 全球环境形势严峻 | 第22-23页 |
2. 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 第23页 |
3. 环境保护备受关注 | 第23-24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24-27页 |
1. 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 第24-25页 |
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 | 第25页 |
3.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25-27页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7-39页 |
(一)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逐步酝酿阶段(1978年至1992年) | 第27-29页 |
1. 生态资源与经济科技关系 | 第27-28页 |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法制建设 | 第28-29页 |
3. 加强国际环保工作交流 | 第29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2年) | 第29-33页 |
1. 协调环境建设与经济关系 | 第30-31页 |
2. 协调环境保护与资源关系 | 第31页 |
3. 协调环境保护与人口关系 | 第31-33页 |
(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明确深化阶段(2002年至2012年) | 第33-35页 |
1. 提出“两型社会”构建思路 | 第33-34页 |
2. 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 第34页 |
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34-35页 |
(四)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完善阶段(2013年以来) | 第35-39页 |
1. 理念定位愈加准确深刻 | 第36页 |
2. 理论意义愈加丰富全面 | 第36-37页 |
3. 路径选择愈加科学完备 | 第37-39页 |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39-49页 |
(一) 均衡人口经济环境 | 第39-41页 |
1. 始终坚持生态发展导向 | 第39-40页 |
2.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 第40页 |
3.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40-41页 |
(二)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 第41-44页 |
1.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 第41-42页 |
2. 提高资源管理能力 | 第42-43页 |
3.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 第43-44页 |
(三) 持续关注生态保护 | 第44-46页 |
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第44-45页 |
2. 生态开发与修复相结合 | 第45页 |
3. 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原则 | 第45-46页 |
(四) 重视生态制度建设 | 第46-49页 |
1. 健全生态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2. 改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 第47-48页 |
3. 建立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与补偿制度 | 第48-49页 |
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 第49-56页 |
(一) 创新绿色政治思维 | 第49-50页 |
1. 坚持绿色服务意识 | 第49页 |
2. 坚持绿色统筹思路 | 第49-50页 |
(二) 调整生态经济结构 | 第50-52页 |
1.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 第50-51页 |
2. 发展绿色综合产业 | 第51-52页 |
(三) 协调生态社会秩序 | 第52-54页 |
1.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 第52-53页 |
2. 加强环保责任意识 | 第53-54页 |
(四)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 第54-56页 |
1. 环保教育普及化 | 第54-55页 |
2. 环保交流国际化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