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宗周的气学思想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次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写作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明朝学术思潮及学术主旨 | 第11-12页 |
| ·刘宗周其人其事 | 第12-14页 |
| 2 刘宗周气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4-19页 |
| ·气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 第14-16页 |
| ·刘宗周对张载“气本论”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 第16-17页 |
| ·关于宇宙本体的认识 | 第16-17页 |
| ·二者对心与气关系的认识 | 第17页 |
| ·与湛若水心气二元论的内在联系 | 第17-19页 |
| 3 刘宗周气学思想之内涵 | 第19-25页 |
| ·“盈天地间一气也”的气学思想 | 第19-22页 |
| ·气之“精”、“粗” | 第22页 |
| ·“气本是虚” | 第22-23页 |
| ·气的“喜怒哀乐”性 | 第23-25页 |
| 4 刘宗周气学与他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 | 第25-34页 |
| ·刘宗周气学与阴阳、太极的关系 | 第25-26页 |
| ·二气“自相生”,非“太极生之” | 第25-26页 |
| ·“太极”与“气”形上与形下的关系 | 第26页 |
| ·刘宗周的“气”与“理”的关系 | 第26-29页 |
| ·“理”与“气”之形上形下之说 | 第27-28页 |
| ·“理气元不相离”与“一气而己” | 第28-29页 |
| ·刘宗周的“气”与“心”的关系 | 第29-31页 |
| ·“人之所以为心者,性而已矣” | 第29-30页 |
| ·“盈天地间一气”与“盈天地间皆心” | 第30-31页 |
| ·刘宗周的气学与其实学的关系 | 第31-34页 |
| ·讲学、入仕皆为救世 | 第32页 |
| ·哲学上重视气本论 | 第32-33页 |
| ·对知行关系的态度 | 第33-34页 |
| 5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各家各派的关系 | 第34-42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关系 | 第34-36页 |
| ·“慎独”与“致良知” | 第34-35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阳明学的改造 | 第35-36页 |
| ·与罗钦顺气学思想的关系 | 第36-39页 |
| ·理乃“无非一物气而已” | 第36-37页 |
| ·两人心性关系的区别 | 第37-39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佛教的关系 | 第39-42页 |
| 6 刘宗周气学思想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 第42-49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的“流” | 第42-44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黄宗羲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蕺山学派后学的影响 | 第44页 |
| ·刘宗周气学在气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 第44-45页 |
| ·刘宗周气学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 第45-46页 |
| ·作为理学总结者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