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白山黑水”育英魂——萧军的人格与文化精神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时代浪潮下“个人主义先锋”的命运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在“绿林文化”中探寻身份的认同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跋涉”时期——文学之路上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跋涉》——以个人生活为蓝本的文学初探索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踏入“跋涉”之旅的成因 | 第26-31页 |
一、 受东北地域文化影响的“莽汉” | 第26-28页 |
二、 “弃武从文”的热血青年 | 第28-29页 |
三、 沉浸在爱情中的“英雄”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转折”时期——在战争年代寻找创作上的“突破”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八月的乡村》:高举时代精神的旗帜大步向前 | 第31-36页 |
第二节 特殊年代的精神“烙印” | 第36-39页 |
一、 强烈的“离乡愁怨”与失去家园的愤懑 | 第36-37页 |
二、 “文学导师”:左联与鲁迅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成熟时期”——“精神回乡”中完成风格的“沉淀”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第三代》:流亡异乡的“漂泊者”回归乡土的渴望 | 第40-45页 |
第二节 “史诗性”巨著得以呈现的文化内因 | 第45-47页 |
一、 对“反抗精神”的执着追求 | 第45-46页 |
二、 对五四时代精神的继承和颂扬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