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法式善攷論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目录第12-15页
绪论第15-26页
 第一节 研究回颇第15-21页
 第二节 本文思路第21-26页
第一章 法式善家世考第26-41页
 第一节 蒙烏爾吉氏和伍堯氏第26-29页
 第二节 蒙古正黄旗和内务府(包衣)正黄旗蒙古第29-36页
 第三节 七世和八世第36-39页
 第四节 妻妾和子女第39-41页
第二章 法式善仕途蹭蹬考第41-61页
 第一节“一波三折”——法式善的四次宦海浮沉第41-42页
 第二节 法式善嘉慶四年降職梗概第42-44页
 第三节 法式善與富察家族四代人之关係第44-47页
 第四节 法式善是权力鬥争牺牲品第47-48页
 第五节 從旁證看法式善非和珅黨徒第48-52页
 第六节 與洪亮吉在政治上志同道合第52-55页
 第七节 盧清桥送别洪亮吉之羅生门第55-58页
 第八节 洪亮吉上书對法式善降職之影响第58-61页
第三章 法式善尊崇李东阳考第61-80页
 第一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陽的表现第61-66页
 第二节 法式善笔下的李东陽第66-69页
 第三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阳的政治原因第69-73页
 第四节《李东阳论》的写作背景第73-76页
 第五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阳的心路历程第76-80页
第四章 法式善與袁枚交遊考第80-97页
 第一节 南简齐與北梧门第80-82页
 第二节 二人交往经王友亮引见第82-85页
 第三节 法式善與王友亮的交往第85-87页
 第四节 袁枚與王友亮的交往第87-89页
 第五节 袁枚與法式善的交往第89-94页
 第六节 此詩龕非彼随園第94-97页
第五章 法式善與翁方纲交遊考第97-109页
 第一节 法式善生父廣顺受業于翁方綱第97-99页
 第二节 以尊崇李东阳为中心的交遊第99-105页
 第三节 以瓣香王士禛為中心的交遊第105-109页
第六章 法式善整理文献考第109-125页
 第一节“考證有资于典故者,视其詩更为足傳”第109-111页
 第二节 法式善参與《四库全書》之编纂第111-115页
 第三节 法式善整理宋、元、明人别集第115-119页
 第四节 法式善補辑《全唐文》第119-122页
 第五节 法式善重视金石文字和目錄之学第122-125页
第七章 法式善辑錄科名故实考第125-137页
 第一节 《陶廬雜錄》中有关古代教育资料第125-126页
 第二节 开创了一种科举文献体例的《清秘述聞》第126-128页
 第三节 《清秘述闻》的姊妹篇《槐廳载筆》第128-131页
 第四节 搜集整理同年齿錄第131-134页
 第五节 其他整理保存科舉文献或教育史料之功續第134-137页
第八章 《熙朝雅颂集》成書考第137-151页
 第一节 關于《熙朝雅颂集》第137-139页
 第二节 《白山詩介》、《大东諸家詩選》和《熙朝雅颂集》之關係第139-141页
 第三节 法式善于《熙朝雅颂集》出力最多第141-145页
 第四节 以关思柏詩為例探封法式善如何编選《熙朝雅颂集》第145-151页
第九章 《己未词科錄》作者考第151-164页
 第一节 《鹤徵錄》、《己未词科錄》和《己未詞科摭錄》第151-152页
 第二节 法式善與《己未词科摭錄》第152-155页
 第三节 《鹤徵後錄序》係變造《鹤徵錄序》而来第155-158页
 第四节 《己未词科錄》的著作權发生争议第158-160页
 第五节 《己未词科錄》應据李富孙《鹤徵錄》底本而成书第160-161页
 第六节 《己未词科錄》一書還應有法式善功劳第161-164页
第十章 法式善诗歌浅论第164-182页
 第一节 錢锺书于法式善詩才詩学“不甚许與”第164-167页
 第二节 從和袁枚有关的幾首詩来看法式善的詩才第167-171页
 第三节 法式善的戲谑诗第171-175页
 第四节 诗集未经良友删削即刊印第175-179页
 第五节 一生罕出国门之外,进歷不廣第179-182页
第十一章 曹寅《题马湘兰畫蘭长卷》與《红樓夢》关係考第182-203页
 第一节 法式善题詠曹寅《楝亭诗集》第182-184页
 第二节 以張大受《书楝亭银臺诗後》為法式善詩释義第184-186页
 第三节 曹寅《题马湘兰畫兰長卷》笺释第186-191页
 第四节 金陵十二钗與明代“金陵十二名姬”有关第191-196页
 第五节《姽婳詞》與“六安黄夫人”有关第196-203页
第十二章 《状元图考》订補者吴承恩考第203-211页
附录 增廣梧门先生年谱第211-261页
 凡例第211-213页
 卷一、從出生到鄉试中舉(1753-1779)第213-221页
 卷二、從中進士至仕宦于乾隆朝(1780-1795)第221-239页
 卷三、徙仕宦于嘉庆朝至逝世(1796-1813)第239-261页
徵引文献第261-274页
 一、古代典籍第261-267页
 二、现代論著第267-270页
 三、研究论文第270-274页
讀博期间學术成果第274-275页
致谢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以本雅明和德里达为例
下一篇: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