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自动推理、机器学习论文

组稀疏子空间的大间隔特征选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9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高维数据处理过程第11-13页
   ·特征选择第13-14页
   ·特征提取第14-17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7-18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19页
2 特征选择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第19-37页
   ·特征选择的定义第19页
   ·传统特征选择的研究现状第19-23页
   ·现代特征选择算法研究现状第2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组稀疏子空间的大间隔特征选择第37-63页
   ·模型的基本思想第37-51页
     ·大间隔学习第37-45页
     ·组稀疏子空间学习第45-51页
   ·模型的建立与实现第51-60页
     ·模型的建立第51-55页
     ·目标函数的求解第55-60页
   ·算法收敛性分析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4 Trace Ratio-组稀疏子空间的大间隔特征选择第63-73页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第63-65页
   ·模型建立及算法的实现第65-72页
     ·模型的建立第65-67页
     ·TR-GSLM 算法的求解过程第67-71页
     ·TR-GSLM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高效的 Trace Ratio-组稀疏子空间的大间隔特征选择第73-83页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第73页
   ·ETR-GSLM 算法实现过程第73-79页
   ·ETR-GSLM 收敛性分析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6 实验比较与分析第83-99页
   ·实验数据集及环境第83-84页
   ·参与比较的算法介绍第84页
   ·基于分类精度的特征选算法性能比较第84-87页
     ·平均分类精度的比较第85-86页
     ·提取前 30%和 60%的特征的分类精度比较第86-87页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与比较第87-95页
   ·算法的效率比较第95-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7 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附录第111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及完成的论文第111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项目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多尺度不变特征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基于生物免疫隐喻机制的AIS优化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