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

观念与实践: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8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目的第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9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9-10页
  一、 “明清”的时代划分第9页
  二、 “江南”的地域范围第9-10页
  三、 “文人”的概念界定第10页
  四、 “书斋”的概念界定第10页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1-13页
  一、 研究内容第11-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一章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的发展概况第13-24页
 第一节 文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方式第13-16页
  一、 文人身份第13页
  二、 社会地位第13-14页
  三、 生活方式第14-16页
 第二节 文人的设计风尚与参与领域第16-18页
  一、 设计风尚第16页
  二、 参与领域第16-17页
  三、 参与方式第17-18页
 第三节 书斋的起源、流变与作用地位第18-20页
  一、 起源第18-19页
  二、 流变第19-20页
  三、 作用地位第20页
 第四节 文人书斋设计实例的繁盛第20-22页
  一、 园林中的书斋第20-21页
  二、 住宅中的书斋第21-22页
 第五节 文人书斋设计著述的涌现第22-24页
  一、 理论中的书斋第22页
  二、 笔记、园记、游记中的书斋第22-24页
第二章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著述分析第24-41页
 第一节 著述分析对象的选择第24-25页
  一、 选择理由第24页
  二、 对象确立第24-25页
 第二节 理论著述中的书斋论述第25-35页
  一、 计成:《园冶》第25-28页
  二、 文震亨:《长物志》第28-32页
  三、 李渔:《闲情偶寄》第32-35页
 第三节 笔记著述中的书斋记述第35-41页
  一、 高濂:《遵生八笺》第35-37页
  二、 屠隆:《考槃余事》第37-39页
  三、 张岱:《陶庵梦忆》第39-41页
第三章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的实例分析第41-70页
 第一节 实例分析对象的选择第41-42页
  一、 选择理由第41页
  二、 对象确立第41-42页
 第二节 园林实例中的书斋设计第42-64页
  一、 拙政园:海棠春坞第42-44页
  二、 留园:揖峰轩、还读我书斋、汲古得绠处第44-52页
  三、 网师园: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第52-61页
  四、 艺圃:馎饦斋、芹庐第61-64页
 第三节 住宅实例中的书斋设计第64-70页
  一、 网师园:五峰书屋第64-68页
  二、 王洗马巷某宅:书斋庭院第68-70页
第四章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的特点总结第70-98页
 第一节 观念特点的总结第70-74页
  一、 认知:“园成则必有书斋”第70-71页
  二、 用途: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第71-72页
  三、 审美:简洁素雅,自然创新第72-73页
  四、 意义: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第73-74页
 第二节 实践特点的总结第74-98页
  一、 选址:择偏僻处,随便通园第74-75页
  二、 建筑:随基应变,形式多样第75-78页
  三、 环境:自然幽雅,山林之趣第78-80页
  四、 空间:有无相生,虚实相资第80-82页
  五、 装修:相间得宜,错综为妙第82-87页
  六、 匾联:文人理想,风雅符号第87-91页
  七、 家具:简约精致、无不便适第91-94页
  八、 陈设:制具尚用,各有所宜第94-98页
结语第98-101页
 第一节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的成就:观念与实践第98-99页
 第二节 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的意义:反思与启示第99-101页
附录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个人简历第106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拿大第一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研究
下一篇:探索江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平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