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总览 | 第1-7页 |
| 目录 | 第7-14页 |
| 前言 | 第14-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17-23页 |
| Abstract | 第23-31页 |
| 第一部分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31-60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 ·器械与材料 | 第32页 |
| ·手术方法 | 第32-37页 |
| ·术前准备 | 第32页 |
| ·麻醉 | 第32-33页 |
| ·供体手术 | 第33-34页 |
| ·修肝 | 第34页 |
| ·受体手术 | 第34-37页 |
| ·术后处理 | 第37页 |
| ·大鼠高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 2. 结果 | 第37-41页 |
| ·训练阶段训练曲线(无肝期时间) | 第37-38页 |
| ·大鼠高排斥反应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 ·DA→Lewis及SD→SD手术操作时间的记录 | 第38-39页 |
| ·DA→Lewis及SD→SD术后肝功能的比较 | 第39页 |
| ·DA→Lewis及SD→SD术后生存期的比较 | 第39-40页 |
| ·DA→Lewis及SD→SD术后病理表现的比较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47页 |
|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动物的选择 | 第41-42页 |
| ·麻醉 | 第42-43页 |
| ·供体的手术 | 第43-44页 |
| ·供肝的修整 | 第44-45页 |
| ·受体手术 | 第45-47页 |
| ·受体肝脏的分离 | 第45页 |
| ·对无肝期的控制及精确的血管吻合 | 第45-47页 |
| ·最大限度减少无肝期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 第47页 |
| 4. 结论 | 第47-48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 第二部分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形成的类肝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实验的研究 | 第60-103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7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61-65页 |
|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62-63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63-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71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克隆筛选纯化培养 | 第65-66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传代 | 第66-67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67-68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 | 第68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向类肝细胞诱导的实验 | 第68页 |
| ·诱导过程中用倒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第68页 |
| ·诱导过程中RT-PCR检测肝细胞特征性蛋白的表达 | 第68-69页 |
| ·诱导过程中检测上清液中尿素及血氨的浓度变化 | 第69页 |
| ·类肝细胞首次传代后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细胞白蛋白的表达 | 第69页 |
| ·Leiws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及iPS的免疫学特性的检查 | 第69-71页 |
| ·MLR体系中IL-2及IL-10测定 | 第71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71-72页 |
| 2. 结果 | 第72-87页 |
| ·大鼠脂肪源性干源性干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72-77页 |
| ·细胞数目、形态观察 | 第72-74页 |
| ·纯化处理后的ADSCs(实验组)与未纯化处理的ADSCs(对照组)多代传代后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的比较 | 第74-75页 |
|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抗原表达 | 第75-77页 |
| ·ADSCs体外诱导的鉴定 | 第77-82页 |
| ·形态学检查 | 第77-79页 |
| ·用RT-PCR法检测 | 第79-80页 |
| ·肝脏的代谢试验 | 第80-81页 |
| ·ALB免疫荧光染色 | 第81-82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82-87页 |
| ·不同浓度脂肪源性干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的作用 | 第82页 |
| ·不同浓度类肝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的作用 | 第82-83页 |
| ·不同浓度脂肪源性干细胞及类肝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的作用的比较 | 第83-84页 |
| ·混合淋巴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2及IL-10水平的测定 | 第84-87页 |
| 3. 讨论 | 第87-95页 |
|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 第88-90页 |
|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及其形成的类肝细胞的鉴定 | 第90-93页 |
|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形成的类肝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理的探讨 | 第93-95页 |
| 4 结论 | 第95-96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 第三部分 受体来源的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形成的类肝细胞对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的影响 | 第103-166页 |
| 引言 | 第103-10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18页 |
| ·材料 | 第104-109页 |
| ·实验动物 | 第104-105页 |
| ·实验仪器及器械 | 第105-106页 |
| ·实验材料与药品手术材料 | 第106-107页 |
|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107-10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9-117页 |
| ·类肝细胞的准备 | 第109页 |
| ·Leiws诱导后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类肝细胞的体外示踪标记 | 第109页 |
| ·由Leiws大鼠ADSCs诱导的iPS的体外示踪标记的荧光免疫鉴定 | 第109-110页 |
| ·类肝细胞的分装 | 第110-111页 |
|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第111页 |
| ·实验取材 | 第111-112页 |
| ·一般观察、监测指标 | 第112页 |
| ·生存期分析 | 第112页 |
| ·血清肝功能的检测 | 第112页 |
|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第112-113页 |
| ·病理切片的制作 | 第113-114页 |
| ·冰冻切片的制作 | 第114页 |
| ·示踪剂Brdu免疫荧光染色 | 第114页 |
| ·急性排斥反应指数的判断 | 第114-116页 |
| ·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第116-117页 |
| ·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4、CD8的表达 | 第117页 |
| ·统计方法 | 第117-118页 |
| 2. 结果 | 第118-142页 |
|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1页 |
| ·血清肝功能的检测 | 第121-125页 |
| ·术后血清ALT水平的检测 | 第121-122页 |
| ·术后血清AST的检测 | 第122-123页 |
| ·术后血清TBIL的检测 | 第123-125页 |
|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 | 第125-129页 |
| ·血清IL-2水平的检测 | 第125-126页 |
| ·血清INF-γ水平的检测 | 第126-128页 |
| ·血清IL-10水平的检测 | 第128页 |
| ·血清IL-4水平的检测 | 第128-129页 |
| ·移植肝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各实验组排斥指数的比较 | 第129-136页 |
| ·各实验组的病理学观察 | 第129-134页 |
| ·各组的排斥指数的比较 | 第134-136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踪 | 第136-140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的体外标记结果 | 第136-138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的肝内定位及与术后时间的关系 | 第138-140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移植术后大鼠免疫免疫状态的检测 | 第140-142页 |
| ·混合淋巴试验 | 第140-141页 |
| ·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检测的结果 | 第141-142页 |
| 3. 讨论 | 第142-157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144-145页 |
| ·实验设计的目标 | 第145-146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向移植肝的归巢及动态的变化 | 第146-148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对高排斥模型实验各组肝功能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 ·ADSCs及类肝细胞对高排斥模型实验各组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50-154页 |
| ·对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仪的检测 | 第154-155页 |
| ·术后输入干细胞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形态学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 4. 结论 | 第157-158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 综述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肝移植中运用的现状与展望 | 第166-188页 |
| 一、肝移植的国内外的临床运用现状 | 第166-167页 |
| 二、肝移植存在的问题 | 第167-168页 |
| 三、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排斥的机理 | 第168-170页 |
| 四、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原理 | 第170-174页 |
| 五、肝移植免疫耐受 | 第174-175页 |
| 六、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 第175-177页 |
| 七、ADSCS的发现、分化及免疫特性 | 第177-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0-1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88-189页 |
| 致谢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