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论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论文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形成机理分析 | 第19-31页 |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 | 第19-24页 |
·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基本特点 | 第19-21页 |
·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划分及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核心竞争力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及特征 | 第24-26页 |
·高端制造业的界定以及特征 | 第24-25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 第25-26页 |
·基于顾客价值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 第26-29页 |
·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型 | 第26-28页 |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 | 第28-29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新进展---涌现性理论 | 第29-30页 |
·理论概述 | 第29页 |
·价值链涌现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31-41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 | 第31-36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联系 | 第31-33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状况 | 第33-36页 |
·国外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36-40页 |
·美国 | 第36-37页 |
·日本 | 第37-38页 |
·德国 | 第38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影响要素 | 第41-47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的基本原则 | 第41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第41-44页 |
·SWOT 分析 | 第41-42页 |
·价值链分析 | 第42-43页 |
·技能分析 | 第43页 |
·顾客贡献分析 | 第43-44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及其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 | 第44-45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 第47-53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47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 | 第48-50页 |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50-5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1页 |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保障措施 | 第53-62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误区 | 第53-55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原则 | 第55-56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 第56-58页 |
·提升自主研发高端核心技术的能力 | 第56页 |
·构建战略型技术平台 | 第56-57页 |
·构建营销创新体系 | 第57页 |
·购并与整合资源 | 第57-58页 |
·建立企业知识联盟 | 第58页 |
·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 第58-61页 |
·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58-60页 |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 第60页 |
·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 第60-61页 |
·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保护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