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煤矿废弃地的环境影响恶劣 | 第9-11页 |
·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 第11页 |
·社会问题的加剧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废弃地与煤矿废弃地 | 第16-17页 |
·景观重建 | 第17-18页 |
·煤矿废弃地的特征 | 第18页 |
·景观特征 | 第18页 |
·生态特征 | 第18页 |
·文化特征 | 第18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第19页 |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9-20页 |
·城市规划理论 | 第20页 |
·废弃矿区景观构造理论 | 第20-21页 |
·大地艺术理论 | 第21页 |
·后工业景观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工业遗产理论 | 第22页 |
·建筑学理论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设计理念及模式 | 第24-32页 |
·设计理念 | 第24-26页 |
·历史保存 | 第24-25页 |
·生态理念 | 第25页 |
·新文化建设 | 第25-26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 | 第26-31页 |
·煤矿废弃地重建为公园或旅游休闲地 | 第26-30页 |
·煤矿废弃地重建为其他土地利用形式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方法 | 第32-45页 |
·煤矿废弃地遗留资源构成 | 第32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中遗留建筑设施的处理 | 第32-36页 |
·煤矿地面建筑的类型 | 第33-34页 |
·废弃煤矿建筑设施的价值评价标准 | 第34页 |
·废弃煤矿建筑改扩建的形式 | 第34-36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中遗留场地形态的处理 | 第36-44页 |
·场地整体结构的景观处理方式 | 第36-39页 |
·场地自然人工环境景观处理方式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太原万柏林区西山矿区煤矿废弃地的景观重建 | 第45-69页 |
·研究背景 | 第45页 |
·研究范围及位置 | 第45页 |
·西山矿区基本概况 | 第45-48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5-47页 |
·西山矿区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西山矿区煤矿废弃地类型、重建理念及原则 | 第48-49页 |
·西山废弃地类型及特点 | 第48页 |
·重建理念 | 第48页 |
·重建原则 | 第48-49页 |
·西山矿区煤矿塌陷地景观重建 | 第49-54页 |
·西山矿区煤矿塌陷地概况 | 第49-50页 |
·西山矿区煤矿塌陷地的重建模式和方法 | 第50-51页 |
·案例分析九院住宅小区 | 第51-54页 |
·西山矿区煤矸石山的景观重建 | 第54-58页 |
·西山矿区煤矸石山的概况 | 第54-55页 |
·西山矿区煤矸石山景观重建模式和方法 | 第55页 |
·案例分析——白家庄矿煤矸石山 | 第55-58页 |
·西山矿区煤矿综合废弃地的景观重建 | 第58-67页 |
·西山矿区煤矿综合废弃地的概况 | 第58-59页 |
·西山矿区煤矿综合废弃地的重建模式和方法 | 第59页 |
·案例分析——万亩生态园 | 第59-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9-71页 |
·对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发展建议 | 第69-70页 |
·采用多元的发展模式 | 第69页 |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 第69页 |
·加强可靠的研究力度 | 第69-70页 |
·借鉴优秀的景观设计手法 | 第70页 |
·创建开放的决策系统 | 第70页 |
·论文研究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