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制剂的研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1 引言 | 第14-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5页 |
| ·菌种的筛选与孢子粉的制备 | 第15-16页 |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15页 |
| ·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15-16页 |
| ·液-固双相发酵 | 第16页 |
| ·母液培养 | 第16页 |
| ·固体发酵 | 第16页 |
| ·孢子粉收集 | 第16页 |
| ·孢子粉质量指标测定 | 第16-17页 |
| ·含水量 | 第16页 |
| ·含孢量 | 第16-17页 |
| ·萌发率 | 第17页 |
| ·生物测定 | 第17-18页 |
| ·供试虫源 | 第17页 |
|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 ·室内生物测定 | 第17-1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8页 |
| ·悬乳剂助剂筛选 | 第18-21页 |
| ·溶剂油的筛选 | 第18页 |
|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18-19页 |
| ·抗氧化剂的筛选 | 第19-20页 |
| ·紫外吸收剂的筛选 | 第20页 |
| ·崩解剂的筛选 | 第20-21页 |
| ·增效剂的筛选 | 第21页 |
| ·悬乳剂助剂配伍试验 | 第21-23页 |
| ·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 ·田间防治试验 | 第23-24页 |
| ·孢子粉的制备 | 第23页 |
| ·剂型的配制 | 第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田间数据的收集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页 |
| ·货架期的测定 | 第24页 |
| ·培养基筛选 | 第24-25页 |
| ·液体培养基 | 第24页 |
| ·固体(平板)培养基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0页 |
| ·胞外蛋白酶活性 | 第25-26页 |
| ·室内生物测定 | 第26页 |
| ·爪哇棒束孢的形态特征 | 第26-29页 |
| ·悬乳剂助剂筛选 | 第29-46页 |
| ·溶剂油的筛选 | 第29-30页 |
|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0-32页 |
| ·抗氧化剂的筛选 | 第32-33页 |
| ·紫外线吸收剂的筛选 | 第33-34页 |
| ·崩解剂的筛选 | 第34-36页 |
| ·增效剂的筛选 | 第36页 |
| ·定量指标的配伍优化 | 第36-42页 |
| ·定性指标的配伍优化 | 第42-44页 |
| ·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综合配伍优化 | 第44-46页 |
| ·IJOD-1 悬乳剂配方及制备工艺 | 第46页 |
| ·田间防治试验 | 第46-47页 |
| ·田间虫口基数 | 第46页 |
| ·田间温湿度变化 | 第46-47页 |
| ·田间虫口密度及其下降率 | 第47页 |
| ·货架期的测定 | 第47-48页 |
| ·培养基筛选 | 第48-50页 |
| ·培养液的筛选 | 第48页 |
| ·固体(平板)培养基的筛选 | 第48-50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