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 稻曲病的地理分布 | 第10页 |
·稻曲病在国外的分布情况 | 第10页 |
·稻曲病在国内的分布情况 | 第10页 |
2 稻曲病的危害性 | 第10-11页 |
·稻曲病的为害 | 第10-11页 |
·稻曲病菌的毒性 | 第11页 |
3 稻曲病的病原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厚垣孢子 | 第12页 |
·分生孢子 | 第12-13页 |
·子囊孢子 | 第13页 |
4 稻曲病侵染循环的研究 | 第13-15页 |
·稻曲病的初侵染源 | 第13-14页 |
·稻曲病菌的侵入期 | 第14页 |
·稻曲病的侵染部位 | 第14页 |
·稻曲病的侵染方式 | 第14-15页 |
5 稻曲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稻曲病的田间为害与损失估计 | 第16-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调查地点与水稻品种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病害症状 | 第19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19-21页 |
·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 | 第21页 |
·稻曲球分布与病害等级的相关性 | 第21-23页 |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3-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稻曲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7-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5页 |
·分离方法 | 第31页 |
·培养基上稻曲病菌无性孢子的形成过程 | 第31-33页 |
·不同培养代数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培养基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温度对稻曲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 pH 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不同碳源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氮源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营养介质对厚垣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2页 |
·厚垣孢子的萌发力测定 | 第42页 |
·振荡培养温度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诱导产孢实验 | 第43-45页 |
·稻曲球越冬后有性孢子产生情况 | 第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稻曲病菌的侵染观察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发病情况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稻曲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 第51页 |
·稻曲病的侵入期研究 | 第51-54页 |
·不同水稻品种接种对稻曲病发病的影响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稻曲病菌的药剂室内筛选 | 第56-57页 |
·稻曲病的田间防治实验 | 第57-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稻曲病菌药剂的室内筛选 | 第59-63页 |
·稻曲病的田间防治实验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66-67页 |
·明确稻曲病对水稻的危害性,发现稻曲病菌会造成水稻谷粒黑胚 | 第66页 |
·研究了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可以促进其产孢的培养基 | 第66-67页 |
·通过室内接种,确定了稻曲病菌的初侵染源和侵染时期 | 第67页 |
·提出稻曲病的化学防治方法 | 第67页 |
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