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A/D 转换器和模拟前端电路简介 | 第13-17页 |
| ·A/D 数据转换器工作原理概述和结构简介 | 第13-14页 |
| ·流水线式模/数转换器简介 | 第14-16页 |
| ·A/D 数据转换器模拟前端电路简介 | 第16-17页 |
| ·A/D 转换器与模拟前端的关系 | 第17页 |
| ·论文架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流水线 A/D 转换器对无采样保持模拟前端的要求 | 第19-37页 |
| ·流水线 A/D 转换器性能参数简介 | 第19-20页 |
| ·A/D 转换器分辨率、INL 和 DNL | 第19页 |
| ·模数转换器交流性能简介 | 第19-20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的 SUB-ADC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0-24页 |
| ·Sub-ADC 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选择 | 第20-22页 |
| ·Sub-ADC 的误差对流水线 ADC 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2-24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的 MDAC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4-32页 |
| ·MDAC 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选择 | 第24-28页 |
| ·MDAC 的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 ·流水线 A/D 转换器对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的要求 | 第32-36页 |
| ·采样网络匹配技术 | 第33-34页 |
| ·输入开关线性化技术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 第37-60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电路的总体结构 | 第37-38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电路延迟分析 | 第38-40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 第40-59页 |
| ·高性能残差放大器设计 | 第40-49页 |
| ·高速延迟稳定的比较器设计 | 第49-51页 |
| ·高速自举开关设计 | 第51-54页 |
| ·高精度 MDAC 的设计 | 第54-58页 |
| ·比较器阵列随机化 | 第58-59页 |
| ·差分开关的尺寸匹配设计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版图设计和电路仿真 | 第60-71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版图设计 | 第60-66页 |
| ·对称式开关顺序版图布局设 | 第60-61页 |
| ·对称对与平衡环版图布局设计 | 第61-62页 |
| ·沿对角线版图布局设计 | 第62-63页 |
| ·全局共心对称+局部开关顺序版图布局设计 | 第63页 |
| ·基于镜像平移+180 度旋转的共心对称版图布局设计 | 第63页 |
| ·ADC 模拟前端关键信号布线设计 | 第63-64页 |
| ·电源/地布线与片上去耦设计 | 第64-65页 |
| ·衬底噪声耦合隔离设计 | 第65页 |
| ·工艺规则检查 | 第65-66页 |
| ·总体版图 | 第66页 |
| ·无采样保持放大器模拟前端仿真结果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系统的封装和测试 | 第71-78页 |
| ·芯片封装形式及引脚定义 | 第71页 |
| ·测试设备 | 第71-72页 |
| ·测试评估板 | 第72-74页 |
| ·测试评估方案 | 第74-75页 |
| ·A/D 转换器动态参数自动测试 | 第75-76页 |
| ·测试结果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进一步研究展望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