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高速网络数据捕获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第2章 数据捕获技术和 Linux 相关技术的研究 | 第12-25页 |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网络数据捕获技术的研究 | 第13-16页 |
·操作系统提供的数据捕获机制 | 第13页 |
·数据包捕获流程的研究与分析 | 第13-14页 |
·提高数据捕获技术的方法总结和对比分析 | 第14-16页 |
·基于 Libpcap 的数据捕获系统的研究 | 第16-21页 |
·BPF 捕获机制 | 第16-17页 |
·Libpcap 主要功能函数 | 第17-21页 |
·Linux 相关技术研究 | 第21-24页 |
·Linux 操作系统的特点 | 第21页 |
·Liniux 内核的主要模块 | 第21-22页 |
·Liniux 内核模块 | 第22页 |
·网卡驱动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速网络数据捕获的研究与改进 | 第25-38页 |
·传统数据包捕获的建模和分析 | 第25-28页 |
·模型假设 | 第25-26页 |
·模型建立和分析 | 第26-28页 |
·模型分析 | 第28页 |
·零拷贝数据捕获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28-35页 |
·零拷贝技术的思想和目标 | 第28-29页 |
·数据报文缓冲区的设计与管理技术 | 第29-31页 |
·数据传输机制 | 第31页 |
·内存映射问题 | 第31-33页 |
·中断驱动结合论文访问技术 | 第33-35页 |
·零拷贝技术的改进 | 第35-36页 |
·改进的零拷贝技术 | 第35页 |
·改进的零拷贝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高速网络数据捕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第38-49页 |
·数据捕获平台的整体结构 | 第39页 |
·系统各个模块的划分 | 第39页 |
·各个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 第39页 |
·数据捕获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39-46页 |
·实现模块功能的主要结构 | 第39-42页 |
·驱动程序模块 | 第42-43页 |
·缓冲区管理模块 | 第43-44页 |
·用户空间层模块 | 第44-46页 |
·用户接口模块 | 第46页 |
·模块处理流程 | 第46-48页 |
·缓冲区管理模块 | 第46-47页 |
·用户空间层模块和用户接口模块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第49-57页 |
·性能测试 | 第49-53页 |
·性能测试的主要内容 | 第49页 |
·性能测试的环境和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基于 libpcap 以太网数据捕获系统的捕包程序测试 | 第50-52页 |
·高速网络数据捕获系统与传统捕获系统测试的结果 | 第52-53页 |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