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NO_3~--N和NH_4~+-N的营养特性 | 第12-15页 |
·NO_3~--N的吸收和同化 | 第12-14页 |
·NH_4~+-N的吸收和同化 | 第14-15页 |
3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5-18页 |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4 氮素形态对作物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5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生物学机制及生理学机制 | 第19-23页 |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生物学机制 | 第19-20页 |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生理学机制 | 第20-23页 |
6 提高作物利用土壤难溶态磷效率的育种策略 | 第23-26页 |
·常规育种技术选育磷高效作物品种 | 第23-24页 |
·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作物的磷利用效率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26-36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营养液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测定项目 | 第27-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形态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第28-31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片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水分吸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45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测定项目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片气孔数量和大小的影响 | 第39-42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水分吸收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45-55页 |
1 引言 | 第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测定项目 | 第45-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不同部位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不同部位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不同部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不同部位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酸性磷酸酶活性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 第55-63页 |
1 引言 | 第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测定项目 | 第55-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不同部位酸性磷酸酶和磷含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供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磷素吸收的影响 | 第59-60页 |
·供氮形态与低磷胁迫条件下营养液pH的动态变化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