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2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自我分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社会联结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心理幸福感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7-3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8页 |
3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4 研究假设 | 第29-31页 |
5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理论意义 | 第31页 |
·实践意义 | 第31页 |
6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第31-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过程 | 第32-35页 |
第三部分 研究一:量表的修订 | 第35-57页 |
1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修订 | 第35-48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量表项目的确定 | 第35-36页 |
·预试 | 第36-42页 |
·正式施测 | 第42-46页 |
·信度分析 | 第46页 |
·效度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2 大学生社会联结量表的修订 | 第48-57页 |
·研究目的 | 第48页 |
·量表项目的确定 | 第48页 |
·项目分析 | 第48-49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信度分析 | 第53-54页 |
·效度分析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部分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特征研究 | 第57-6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7-60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性别差异 | 第57-58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专业差异 | 第58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年级差异 | 第58-59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来源差异 | 第59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第59-60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家庭结构差异 | 第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部分 研究三: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 第61-7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2-72页 |
·社会联结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62页 |
·社会联结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62-65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联结的相关分析 | 第65页 |
·自我分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自我分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66-68页 |
·社会联结各因子的自我分化中介效应检验 | 第68-69页 |
·自我分化各因子在社会联结各因子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 第69-71页 |
·社会联结、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间的路径分析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73-83页 |
1 量表的修订 | 第73-76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问卷的修订 | 第73-74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问卷的维度分析 | 第74页 |
·大学生社会联结问卷的修订 | 第74-75页 |
·大学生社会联结问卷的维度分析 | 第75-76页 |
2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特征分析 | 第76-78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76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专业差异分析 | 第76-77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77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 第77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第77-78页 |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家庭结构差异分析 | 第78页 |
3 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 第78-80页 |
·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 第78-80页 |
·自我分化在社会联结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 第80页 |
4 教育建议 | 第80-83页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1 研究结论 | 第83页 |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本研究中所用问卷样题 | 第91-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