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3-26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界定 | 第13-17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含义 | 第13-16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特点 | 第16-17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加快经济转型的需要 | 第17-18页 |
·解决消费纠纷的需要 | 第18页 |
·落实税收征管的需要 | 第18-19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价值 | 第19-21页 |
·实现公平竞争 | 第19-20页 |
·增进交易效率 | 第20页 |
·保障消费安全 | 第20-21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第22-23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社会诚实信用理论 | 第24-26页 |
3 国外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规定及启示 | 第26-39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的审查和批准 | 第26-28页 |
·审查批准的目的取向 | 第26-27页 |
·审查批准范围的确定 | 第27-28页 |
·审查批准的具体方法 | 第28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 | 第28-31页 |
·企业主体资格的确认 | 第29-30页 |
·自然人主体资格的确认 | 第30-31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的持续监管 | 第31-34页 |
·持续监管的立法规定 | 第31-32页 |
·持续监管的主管机构 | 第32页 |
·持续监管的具体方式 | 第32-34页 |
·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的社会监管 | 第34-36页 |
·行业协会的自律措施 | 第34页 |
·网络交易平台的协助准入 | 第34-35页 |
·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评价 | 第35-36页 |
·国外制度的启示 | 第36-39页 |
·明确的商事主体范围 | 第36-37页 |
·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 | 第37页 |
·配套的电子商务法规 | 第37-38页 |
·全面的社会监管体系 | 第38-39页 |
4 我国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39-45页 |
·我国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现状 | 第39-41页 |
·法律体系方面 | 第39-40页 |
·监管方法方面 | 第40-41页 |
·我国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问题 | 第41-45页 |
·立法层次低 | 第41-42页 |
·主体资格的确认混乱 | 第42页 |
·监管主体责任缺失 | 第42-43页 |
·监管技术方法落后 | 第43-45页 |
5 我国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完善 | 第45-56页 |
·一般主体资格确认的明确 | 第45-48页 |
·企业主体的强制登记 | 第45-46页 |
·自然人主体的简单登记 | 第46-47页 |
·登记公示的亮照制度 | 第47-48页 |
·特殊主体审查批准的细化 | 第48-51页 |
·特殊产品的许可准入 | 第48-49页 |
·服务行业的资质准入 | 第49-50页 |
·网络代购的严格准入 | 第50页 |
·网络广告的分类准入 | 第50-51页 |
·行政机关持续监管的增强 | 第51-53页 |
·更新执法技术 | 第51-52页 |
·扩大地域管辖权 | 第52-53页 |
·明确执法责任 | 第53页 |
·社会力量持续监管的完备 | 第53-56页 |
·明确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与义务 | 第53-54页 |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追踪评价机制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