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7页 |
·近断层强震地震动特性 | 第17-19页 |
·近断层地震动等效速度脉冲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 第19-21页 |
·(国内)近断层脉冲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9-20页 |
·(国外)近断层脉冲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20-21页 |
·各国规范对于近断层地震影响的考虑 | 第21-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近断层地震记录中速度大脉冲及其影响范围 | 第26-68页 |
·近断层地震脉冲问题提出 | 第26-28页 |
·脉冲时域性的统计 | 第28-60页 |
·集集(Chi-Chi)地震 | 第28-46页 |
·北岭(Northridge)地震 | 第46-58页 |
·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速度脉冲峰值与断层距的关系 | 第60-65页 |
·集集(Chi-Chi)地震 | 第60-63页 |
·北岭(Northridge)地震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3章 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等效模型及时程分离 | 第68-84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建议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 | 第69-71页 |
·汶川地震记录的修正 | 第71页 |
·汶川地震记录模拟 | 第71-82页 |
·绵竹青萍(NS) | 第71-75页 |
·什邡八角(NS) | 第75-79页 |
·汶川卧龙(EW)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近断层地震记录中速度大脉冲模拟及其对反应谱的影响 | 第84-96页 |
·引言 | 第84-88页 |
·问题 | 第88-89页 |
·解决的办法 | 第89-91页 |
·第一种方法:组合方法 | 第89-90页 |
·第二种方法:改进方法—镜像法 | 第90-91页 |
·反应谱的对比 | 第91-94页 |
·脉冲反应谱与实际记录反应谱的比较 | 第91-93页 |
·脉冲反应谱与减掉脉冲的实际记录反应谱的比较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近断层地震动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96-124页 |
·引言 | 第96-98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的分析 | 第98-115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的加速度峰值衰减 | 第102-106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的加速度峰值比λ | 第106-109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的反应谱 | 第109-111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基岩与土层系数的对比 | 第111-112页 |
·汶川地震主震中四川省纪录多峰值衰减 | 第112-115页 |
·汶川地震纪录与其他国家地区地震记录的对比 | 第115-121页 |
·反应谱的对比 | 第115-116页 |
·系数R 的对比 | 第116-118页 |
·五峰点平均的对比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6章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新探讨 | 第124-148页 |
·引言 | 第124-127页 |
·推算方法 | 第124-125页 |
·衰减模型 | 第125-127页 |
·回归方法 | 第127页 |
·参数取值 | 第127-128页 |
·汶川地震主震四川省纪录衰减分布 | 第128-130页 |
·PGA 与震中距 | 第128-129页 |
·PGA 与断层距 | 第129-130页 |
·折减震中距 | 第130-132页 |
·按权重定义的新距离 | 第132-146页 |
·k=0:0.1:1 | 第132-140页 |
·k=0:0.01:1 | 第140-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7章 近断层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 | 第148-174页 |
·引言 | 第148-151页 |
·按场地和断层距分类的强震记录的分析 | 第151-172页 |
·基岩 | 第151-161页 |
·土层 | 第161-170页 |
·不同场地类型、不同断层距记录谱值的对比 | 第170-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8章 近断层地震中的盆地效应 | 第174-184页 |
·引言 | 第174页 |
·近断层地震中的盆地效应研究 | 第174-182页 |
·四川汶川地震概述 | 第175-176页 |
·四川汶川县Ms8.0 级地震地震参数及主震的加速度时程 | 第176-179页 |
·四川盆地简介 | 第179-180页 |
·分类分析 | 第180-182页 |
·分析意见 | 第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建议 | 第182-183页 |
·对盆地效应今后研究的建议 | 第183-1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4-188页 |
结论 | 第184-185页 |
展望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