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平衡的新概念 | 第28-40页 |
·水的自然循环 | 第28-30页 |
·水是可再生的循环型资源 | 第28-29页 |
·水的自然循环作用 | 第29页 |
·水的自然循环特点 | 第29-30页 |
·人类活动对水的自然循环途径的改变 | 第30-31页 |
·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现代城市发展形态下水的社会循环形态的变迁 | 第33-37页 |
·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平衡的新概念 | 第37-39页 |
·用水需求的多元化带来水资源利用的多元化 | 第37页 |
·水的社会循环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 | 第37-38页 |
·水的社会循环和水的自然循环的平衡的新理解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新思路 | 第40-51页 |
·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 | 第40-43页 |
·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 第41-42页 |
·人口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 | 第42页 |
·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 | 第42-43页 |
·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 第43-45页 |
·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动态需求 | 第45-46页 |
·水资源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敏感度分析 | 第46-48页 |
·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新理念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我国现代城市的和谐用水新模式 | 第51-64页 |
·现代城市的取用水新模式 | 第51-54页 |
·现代城市的排水新模式 | 第54-57页 |
·寻找可替代的新水源是必由之路 | 第57-59页 |
·深度处理回用的污水是稳定可靠的城市水资源补充 | 第57-58页 |
·雨水的收集利用是就地可用的水资源 | 第58页 |
·因地制宜地淡化海水补充城市水源 | 第58-59页 |
·有序、和谐、健康的用水新模式 | 第59-63页 |
·技术性规划 | 第59-61页 |
·政策性引导 | 第61-62页 |
·普及性教育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本底调查与规划目标 | 第64-91页 |
·生态城选址及规划区现状 | 第65-70页 |
·生态城及周边区域分析 | 第66-67页 |
·生态城内部用地现状 | 第67-68页 |
·生态城地质结构概况 | 第68-69页 |
·生态城气候特点 | 第69页 |
·生态城地下水的分布 | 第69-70页 |
·生态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本底调查 | 第70-80页 |
·生态城及周边的河流水系 | 第71-73页 |
·生态城内的水库及生产性水面 | 第73-75页 |
·生态城临近海域 | 第75-76页 |
·生态城周边其他水资源 | 第76-79页 |
·生态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 第79-80页 |
·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目标的设定 | 第80-89页 |
·以中国政府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基本原则 | 第81-84页 |
·新加坡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先进理念的贯彻 | 第84-86页 |
·生态城水资源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6-88页 |
·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的特点与挑战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天津生态城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再生 | 第91-113页 |
·受污染地表水体的修复工程 | 第91-97页 |
·规划区及周边地表水体的目标水质 | 第92页 |
·规划区内地表水体的污染现况 | 第92-94页 |
·规划区内地表水体修复与再生的技术路径 | 第94-97页 |
·生态城水系的构建与蓄洪能力的分析 | 第97-103页 |
·有效的、高品质的补水是水环境修复与可持续的关键 | 第103-109页 |
·保护原生湿地、修复生态衰退型湿地、营建人工湿地三者并重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7章 天津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的新模式 | 第113-142页 |
·生态城的供水特色 | 第113-118页 |
·地方性的用水特点 | 第113-115页 |
·生态城需水预测 | 第115-118页 |
·分质供水的质与量 | 第118-123页 |
·全直饮的特色自来水供应 | 第119-123页 |
·不同水质的供应补充市政杂用 | 第123页 |
·供水水源的保障 | 第123-127页 |
·给水管网系统的新挑战 | 第127-128页 |
·减排型的排水模式 | 第128-130页 |
·以涵养雨水为指导的雨水排放模式 | 第130-137页 |
·雨水集水区的划分 | 第131页 |
·暴雨径流量的测算 | 第131-134页 |
·雨水的涵养及回收利用 | 第134-137页 |
·以就地、就近循环利用为指导的污水排放模式 | 第137-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8章 非传统水源开发与节水战略是水资源规划可持续的保障 | 第142-170页 |
·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水源优化供水水源结构 | 第142-163页 |
·再生水规划是实现城市内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 | 第143-147页 |
·雨水涵养是丰富再生水源结构、美化社区环境的必要辅助 | 第147-161页 |
·着眼于未来的新型替代水源探寻 | 第161-163页 |
·以改变用水习惯为目标的节水战略 | 第163-165页 |
·完备水源管理举措是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 | 第165-168页 |
·生态城水资源规划和水生态环境修复的经验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9章 城市水循环与流域水环境关系的探讨 | 第170-181页 |
·就地微循环系统带动城市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 第170-172页 |
·以城市为单元的水循环系统优化流域内水资源循环的格局 | 第172-173页 |
·城市健康水循环与流域水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 | 第173-175页 |
·健全的流域管理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 第175-180页 |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现状的探讨 | 第175-177页 |
·建立完善的流域管理机制的探讨 | 第177-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10章 我国新兴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要素 | 第181-190页 |
·因地制宜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是基础 | 第181-182页 |
·技术性规划与政策性引导并行是根本 | 第182-184页 |
·地方性的管理机制与地方间的齐力协作相结合是关键 | 第184-185页 |
·改变用水习惯和普及教育是保障 | 第185-186页 |
·水资源规划决策机制的革新是必由之路 | 第186-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结论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