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6-10页
目录第10-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6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6-21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6-20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第21-3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4-28页
  三、简要述评第28-30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30-33页
  一、研究思路第30-32页
  二、研究方法第32-33页
 第四节 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第33-36页
  一、创新点第33页
  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第33-36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36-68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36-44页
  一、“两型社会”的概念第36-38页
  二、城镇化的概念第38-42页
  三、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概念第42-44页
 第二节 城镇化的几个代表性理论第44-54页
  一、马克思关于城镇化的思想第44-48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理论第48-50页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50-52页
  四、增长极理论第52页
  五、启示第52-54页
 第三节 城镇化影响因素理论第54-62页
  一、经济因素第54-59页
  二、制度因素第59-61页
  三、政治因素第61-62页
  四、启示第62页
 第四节 生态生产力理论第62-68页
  一、生产生态力理论的产生第62-63页
  二、生态生产力的涵义第63-64页
  三、生态生产力的理论源泉和指导思想第64-65页
  四、启示第65-68页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第68-86页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自然资源环境概况第68-74页
  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基础概述第68-72页
  二、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以能源为例第72-74页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第74-84页
  一、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分析方法说明第74-77页
  二、土地资源第77-79页
  三、水资源第79-80页
  四、森林资源第80-81页
  五、能源资源第81-82页
  六、矿产资源第82-84页
 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第84-86页
  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第84页
  二、自然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第84-86页
第四章 对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第86-100页
 第一节 城镇化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双重作用第86-92页
  一、城镇化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正向作用第86-89页
  二、城镇化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负向作用第89-92页
 第二节 “两型社会”建设对城镇化的作用第92-94页
  一、“两型社会”建设可以促进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第93页
  二、“两型社会”建设可以促进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第93-94页
 第三节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环境经济学涵义第94-100页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第94-97页
  二、用EKC分析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学涵义第97-100页
第五章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发展生态生产力第100-130页
 第一节 生态生产力推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第100-107页
  一、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理论与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第100-102页
  二、生态生产力推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机理第102-103页
  三、生态生产力夯实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第103-104页
  四、生态生产力对基于“两型社会”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第104-106页
  五、生态生产力对基于“两型社会”的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第106-107页
 第二节 城镇化中生态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第107-115页
  一、绿色经济第107-111页
  二、循环经济第111-113页
  三、低碳经济第113-115页
 第三节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第115-130页
  一、现代工业第116-118页
  二、现代服务业第118-120页
  三、现代农业第120-123页
  四、绿色建筑业第123-126页
  五、节能环保产业第126-130页
第六章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相关主体第130-148页
 第一节 政府第130-138页
  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和城镇化的原因第130-132页
  二、政府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32-134页
  三、政府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行为第134-138页
 第二节 企业第138-141页
  一、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39页
  二、企业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行为第139-141页
 第三节 城镇居民第141-142页
  一、城镇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41页
  二、城镇居民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行为第141-142页
 第四节 农民第142-144页
  一、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42-143页
  二、农民在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的行为第143-144页
 第五节 引导和优化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中相关主体的行为第144-148页
  一、引导和优化地方政府的行为第144页
  二、引导和优化企业的行为第144-145页
  三、引导和优化城镇居民的行为第145页
  四、引导和优化农民的行为第145-148页
第七章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148-164页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148-150页
  一、科学性原则第148页
  二、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原则第148-149页
  三、可操作性原则第149页
  四、体现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第149页
  五、体现总量和平均量相统一的原则第149页
  六、体现绝对量和相对量相统一的原则第149-150页
 第二节 指标体系及说明第150-157页
  一、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第150页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涵义第150-157页
 第三节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57-164页
  一、几种常见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第158页
  二、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权重第158-164页
第八章 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以福建主要城市为例第164-174页
 第一节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164-166页
  一、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基本要求第164-165页
  二、逐级加权合成法和阈值法模型第165-166页
 第二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166-174页
  一、评价结果第166-167页
  二、评价结果分析第167-174页
第九章 基于“两型社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第174-198页
 第一节 着力推进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式的转变第174-178页
  一、利用现有经济实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74-175页
  二、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75-176页
  三、促进“两型企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76-177页
  四、大力发展民生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77-178页
 第二节 促进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第178-181页
  一、多种方式更新人们传统的消费观第178-179页
  二、提供可利用的便捷式“两型消费”日常生活用具和生活设施第179-180页
  三、设立“两型消费”的相应激励政策第180-181页
 第三节 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大自然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181-186页
  一、加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181-184页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184-186页
 第四节 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第186-189页
  一、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第187页
  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第187-188页
  三、增强农村土地使用的合理性第188-189页
 第五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第189-193页
  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189-191页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第191-192页
  三、做好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各项配套工作第192-193页
 第六节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193-198页
  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城镇化第193-194页
  二、保持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第194-195页
  三、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195-198页
第十章 结论第198-200页
附录 福建主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基础数据第200-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3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32-234页
致谢第234-236页
个人简历第236-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结构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