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物资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地方物资经济论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32页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3-28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29页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9-30页
 五、 创新点与不足第30-32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第32-50页
 第一节 马克思物质变换和流通理论第32-38页
  一、 物质变换的内涵第32-33页
  二、 马克思流通理论第33-34页
  三、 物质变换断裂的思想第34-35页
  四、 马克思物质变换和流通理论对发展物流的启示第35-38页
 第二节 现代物流理论第38-43页
  一、 物流概念演变及其实践进展第38-40页
  二、 物流一体化理论第40-41页
  三、 供应链管理理论第41-42页
  四、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第42-43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43-46页
  一、 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第43-44页
  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第44页
  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战略举措第44-45页
  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区域物流的影响第45-46页
 第四节 生态文明理论第46-50页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第46页
  二、 生态文明观第46-47页
  三、 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第47-48页
  四、 生态文明对物流发展的要求第48-50页
第二章 区域物流发展趋势分析第50-78页
 第一节 区域物流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分析第50-53页
  一、 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50-51页
  二、 物流资源整合的水平不断提高第51-52页
  三、 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受关注第52-53页
  四、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成趋势第53页
 第二节 生态文明型物流诠释第53-62页
  一、 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内涵第53-54页
  二、 生态文明型物流的表现形态第54-59页
  三、 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系统结构第59-61页
  四、 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特征与功能第61-62页
 第三节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是区域物流的发展趋势第62-78页
  一、 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客观要求第62-67页
  二、 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外部原因第67-70页
  三、 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拉动力第70-74页
  四、 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内部动力第74-78页
第三章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78-106页
 第一节 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第78-100页
  一、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第78-85页
  二、 区域物流运行态势离生态文明型物流要求差距较大第85-89页
  三、 区域物流从而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差异较明显第89-100页
  四、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积极性还不高第100页
 第二节 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100-106页
  一、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第101-102页
  二、 认知、态度与行动存在差距第102-104页
  三、 制约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其他因素第104-106页
第四章 发达国家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经验借鉴第106-140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政策与措施第106-114页
  一、 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政策与措施第106-109页
  二、 日本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政策与措施第109-111页
  三、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政策与措施第111-112页
  四、 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主要经验第112-114页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成效分析第114-129页
  一、 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成效第114-123页
  二、 日本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成效第123-128页
  三、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成效第128-129页
 第三节 发达国家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129-140页
  一、 强化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第129页
  二、 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第129页
  三、 提高区域物流设施的配套性第129-131页
  四、 设置适当的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阶段性发展目标第131-139页
  五、 生态文明经济与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互促发展第139-140页
第五章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发展模式第140-172页
 第一节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基本发展模式第140-146页
  一、 区域物流减量化模式第140-141页
  二、 区域物流循环化模式第141-143页
  三、 区域物流绿色化模式第143-144页
  四、 区域物流低碳化模式第144-146页
 第二节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与生态文明经济互促发展模式第146-172页
  一、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与生态文明经济的联系第146-153页
  二、 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带动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第153-157页
  三、 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助推区域生态文明的产业优化升级第157-172页
第六章 协调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第172-188页
 第一节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2-178页
  一、 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2-174页
  二、 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4-175页
  三、 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5-176页
  四、 消费者与政府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6-177页
  五、 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分析第177-178页
 第二节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第178-188页
  一、 微观层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第179-183页
  二、 宏观层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第183-188页
第七章 我国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保障措施第188-204页
 第一节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189-194页
  一、 强化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生态法制建设第189-190页
  二、 构建和完善生态行政机制第190-191页
  三、 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社会机制第191-192页
  四、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第192页
  五、 建立并落实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促进政策第192-194页
 第二节 完善规划建设及其执行体系第194-197页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及其落实第194-195页
  二、 物流信息网络规划建设第195页
  三、 三部门互动平台规划建设第195-196页
  四、 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与生态文明经济互促发展规划第196-197页
 第三节 构筑科技支撑体系第197-199页
  一、 生态化基础技术体系研发第197-198页
  二、 生态化物流技术体系构建第198-199页
 第四节 构造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第199-200页
  一、 加大生态文明型物流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第199-200页
  二、 加强对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研究,培养促进其发展的人才第200页
 第五节 探讨国际竞争与合作机制第200-204页
  一、 国家层面的竞争与合作第201页
  二、 企业层面的竞争与合作第201-20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04-208页
 一、 主要结论第204-206页
 二、 不足与研究展望第206-208页
附录第208-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3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32-234页
致谢第234-236页
个人简历第236-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
下一篇: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