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园中园理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园林理论研究的补充 | 第12-13页 |
·当代园林实践的需要 | 第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20页 |
·研究趋势及问题 | 第20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限制条件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限制条件 | 第21页 |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皇家园林园中园历史发展及演化 | 第24-62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雏形期 | 第24-31页 |
·秦之前的园中园——囿游 | 第24-26页 |
·秦及汉早期的园中园——苑中别馆 | 第26-27页 |
·西汉盛期及东汉的园中园——苑中苑 | 第27-29页 |
·西汉上林苑的苑中苑 | 第29-31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发展期 | 第31-39页 |
·魏晋南北朝的园中园——奠基 | 第31-32页 |
·隋唐时期的园中园——成形 | 第32-34页 |
·隋西苑的园中园 | 第34-36页 |
·两宋时期的园中园——飞跃 | 第36-39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全盛期 | 第39-61页 |
·辽金时期的园中园——承前启后 | 第40-41页 |
·元明时期的园中园——全盛序幕 | 第41-44页 |
·清代皇家园林的园中园——全盛 | 第44-45页 |
·西苑三海的园中园 | 第45-47页 |
·西郊三山五园的园中园 | 第47-59页 |
·香山静宜园的园中园 | 第48-49页 |
·玉泉山静明园的园中园 | 第49-50页 |
·畅春园的园中园 | 第50-51页 |
·圆明园(圆明三园)的园中园 | 第51-55页 |
·清漪园(颐和园)的园中园 | 第55-59页 |
·承德行宫的园中园 | 第59-61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发展演化时间轴 | 第61-62页 |
3. 皇家园林园中园成因与类型分析 | 第62-76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概念释义 | 第62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成因分析 | 第62-63页 |
·规模上的需求 | 第62-63页 |
·心理上的需求 | 第63页 |
·使用上的需求 | 第63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类型分析 | 第63-76页 |
·根据环境分类 | 第63-66页 |
·根据形式分类 | 第66-67页 |
·根据功能分类 | 第67-68页 |
·根据景观特色分类 | 第68-69页 |
·根据空间类型分类 | 第69-72页 |
·皇家园林中园类型总结 | 第72-76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类型总览 | 第72页 |
·皇家园林园中园类型分析 | 第72-76页 |
4. 皇家园林园中园总体布局结构分析 | 第76-106页 |
·园中园布局分析 | 第76-85页 |
·不同景域类型的园中园布局方式 | 第76-80页 |
·大水面景域 | 第76-77页 |
·河流湖泊景域 | 第77-78页 |
·山地景域 | 第78-80页 |
·园中园之的布局关系 | 第80-82页 |
·组合布局 | 第80-81页 |
·联系布局 | 第81-82页 |
·园中园的布局特点 | 第82-85页 |
·园中园空间取向保持一致 | 第82-83页 |
·个别园中园突破一致性 | 第83-84页 |
·过渡地带园中园起到沟通作用 | 第84-85页 |
·园中园组景分析 | 第85-90页 |
·园中园的功能安排——定观组景 | 第85-87页 |
·宫廷区园中园的功能安排 | 第85-86页 |
·园林区园中园的功能安排 | 第86-87页 |
·园中园的游赏组织——动观组景 | 第87-90页 |
·水上游赏组织 | 第88-89页 |
·陆上游赏组织 | 第89-90页 |
·园中园尺度关系分析 | 第90-95页 |
·园林尺度相关理论 | 第90-91页 |
·园中园与外园尺度关系 | 第91-93页 |
·园林群体与园林单体的尺度关系 | 第91-92页 |
·园林单体与园中园个体的尺度关系 | 第92-93页 |
·园中园之间的尺度关系 | 第93-95页 |
·面域尺度关系 | 第93-95页 |
·线性尺度关系 | 第95页 |
·园中园边界处理分析 | 第95-101页 |
·有形边界的处理 | 第96-97页 |
·简单有形边界 | 第96页 |
·复杂有形边界 | 第96-97页 |
·无形边界的处理 | 第97-99页 |
·人工地形边界 | 第98页 |
·天然屏障边界 | 第98-99页 |
·边界处理的影响 | 第99-101页 |
·园中园观赏关系分析 | 第101-106页 |
·纳景入园 | 第101-104页 |
·纳大园之外的风光 | 第101-102页 |
·纳大园内的景色 | 第102-103页 |
·园中园之间互相纳景 | 第103-104页 |
·自成一景 | 第104-105页 |
·内外交融 | 第105-106页 |
·统一的造园意向 | 第105页 |
·对比的造园意向 | 第105-106页 |
5. 皇家园林园中园个体创作途径分析 | 第106-144页 |
·兴造分析 | 第106-108页 |
·明旨 | 第106页 |
·立意 | 第106页 |
·相地 | 第106-107页 |
·问名 | 第107-108页 |
·山水间架 | 第108-114页 |
·理水 | 第108-112页 |
·利用自然水体为主要水景 | 第108-110页 |
·人工改造水体为主要水景 | 第110-112页 |
·造山 | 第112-114页 |
·直接利用真山环境 | 第112-113页 |
·园内筑山和掇山 | 第113-114页 |
·建筑得宜 | 第114-131页 |
·体量与环境 | 第114-117页 |
·缩小体量以突显环境特征 | 第115-116页 |
·增加体量以强调建筑主体 | 第116-117页 |
·风格与功能 | 第117-122页 |
·形式与造型 | 第117-120页 |
·色彩与材质 | 第120-122页 |
·布局与空间 | 第122-131页 |
·布局秩序 | 第122-125页 |
·布局变化 | 第125-128页 |
·空间对比 | 第128-131页 |
·花木繁盛 | 第131-137页 |
·因地制宜 | 第131-132页 |
·景以境出 | 第132-134页 |
·植物与山 | 第132-133页 |
·植物与水 | 第133-134页 |
·植物与建筑 | 第134页 |
·同境类聚 | 第134-135页 |
·赏心悦目 | 第135-136页 |
·植物外貌 | 第135页 |
·栽植方式 | 第135-136页 |
·情景交融 | 第136-137页 |
·借景有法 | 第137-141页 |
·借景之“实” | 第137-139页 |
·视觉上的借景 | 第137-138页 |
·其他感官上的借景 | 第138-139页 |
·借景之“虚” | 第139-141页 |
·借景随机 | 第139-140页 |
·借景无由,触情俱是 | 第140-141页 |
·理微余韵 | 第141-144页 |
·理微 | 第141-142页 |
·余韵 | 第142-144页 |
6 皇家园林园中园造园特色——仿中有创 | 第144-176页 |
·仿山水形胜 | 第144-146页 |
·仿意境情趣 | 第146-147页 |
·仿名景局部 | 第147-152页 |
·仿名景的布局特征 | 第147-150页 |
·通过单体点景建筑仿名景局部 | 第150-151页 |
·浓缩名景的场景氛围进行提炼重置 | 第151-152页 |
·全园写放 | 第152-155页 |
·以谐趣园仿寄畅园为例 | 第155-176页 |
·寄畅园历史及现存情况 | 第155-156页 |
·谐趣园历史及现存情况 | 第156-159页 |
·两园造园手法分析 | 第159-173页 |
·两园仿与创的比地分析 | 第173-176页 |
7. 皇家园林园中园理法外廷 | 第176-206页 |
·园中园造园手法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概述 | 第176-178页 |
·应用的主要园林类型 | 第176-177页 |
·园林总体布局上的应用 | 第177页 |
·园林创作途径上的应用 | 第177-178页 |
·园林博览园概述 | 第178-184页 |
·国外园林博览园概述 | 第178-180页 |
·我国园林博览园概述 | 第180-184页 |
·园中园造园手法对园林博览园总体布局的提升作用 | 第184-201页 |
·布局择址上的体现 | 第184-188页 |
·布局结构上的体现 | 第188-192页 |
·布局类型 | 第188-190页 |
·布局特点 | 第190-192页 |
·组景方式上的体现 | 第192-195页 |
·定观组景 | 第192-193页 |
·动观组景 | 第193-195页 |
·尺度关系上的体现 | 第195-197页 |
·总体尺度控制 | 第195-196页 |
·局部尺度关系 | 第196-197页 |
·边界处理上的体现 | 第197-198页 |
·观赏关系上的体现 | 第198-201页 |
·主控景观 | 第198-200页 |
·景观融合 | 第200-201页 |
·园中园造园手法对园林博览园展园创作的提升作用 | 第201-206页 |
·展园主题上的体现 | 第201-203页 |
·展园内容上的体现 | 第203-206页 |
·丰富类型 | 第203页 |
·塑造特性 | 第203-20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06-210页 |
·研究总结 | 第206-207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07-210页 |
9. 附录 | 第210-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48页 |
图表目录 | 第248-258页 |
个人简介 | 第258-259页 |
导师简介 | 第259-26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61-262页 |
致谢 | 第262-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