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气候变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严峻性 | 第13-14页 |
·过度城市化对土地水文的影响 | 第14-15页 |
·加剧洪水灾害 | 第14-15页 |
·引发雨水径流污染 | 第15页 |
·引发水资源紧缺 | 第15页 |
·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发展 | 第15-16页 |
·基础设施功能效益的单一性 | 第16页 |
·新时期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释题 | 第17-20页 |
·雨洪与雨洪管理 | 第17-18页 |
·园林绿地 | 第18页 |
·节约型园林绿地 | 第18-19页 |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 | 第19-20页 |
·设计研究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与反思 | 第23-55页 |
·排水设施雏形时期 | 第23-27页 |
·古代城市排水设施的产生 | 第23页 |
·古典园林雨水调蓄与利用的早期实践 | 第23-27页 |
·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主导时期 | 第27-31页 |
·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公园规划介入到雨洪管理 | 第28-31页 |
·公园规划介入到雨洪调控 | 第28-30页 |
·公园规划介入到水质治理 | 第30-31页 |
·雨洪管理方式拓展时期 | 第31-38页 |
·雨洪调控方式的拓展 | 第31-35页 |
·雨洪调控与土地规划的整合 | 第31-33页 |
·雨洪调控与城市功能的整合 | 第33-35页 |
·流域尺度下的精细化控制 | 第35页 |
·水质治理方式的拓展 | 第35-38页 |
·水质法案的颁布 | 第36页 |
·场地治理与流域管理 | 第36-38页 |
·雨洪管理可持续发展时期 | 第38-47页 |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产生 | 第38-40页 |
·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的推广 | 第40-47页 |
·最佳管理实践 | 第40-42页 |
·低影响开发 | 第42-43页 |
·水敏感城市设计 | 第43-45页 |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 第45页 |
·日本的雨洪管理体系 | 第45-47页 |
·雨洪管理发展历程的启示与反思 | 第47-54页 |
·向园林绿地拓展的雨洪管理趋势 | 第47-48页 |
·国外发展趋势 | 第47页 |
·国内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对国内园林绿地建设现状的反思 | 第48-50页 |
·规划缺乏对自然水文过程的考虑 | 第48-49页 |
·设计缺失雨洪管理意识 | 第49-50页 |
·国内园林绿地建设的导向 | 第50-54页 |
·绿地规划层面的导向 | 第50-53页 |
·绿地设计层面的导向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3.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专项设计流程 | 第55-77页 |
·明确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55-58页 |
·设计目标 | 第55-56页 |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 第55页 |
·雨水径流流量及流速控制 | 第55-56页 |
·雨水资源化利用 | 第56页 |
·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 | 第56页 |
·设计原则 | 第56-58页 |
·尽量减少不透水的地表面积 | 第56-57页 |
·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排水条件 | 第57页 |
·在雨水径流产生的源头及早进行控制 | 第57页 |
·阻断雨水径流在铺装地面的传输 | 第57-58页 |
·显露雨水径流的控制过程 | 第58页 |
·注重与其它设计要素的整合 | 第58页 |
·现状分析 | 第58-62页 |
·气象水文分析 | 第58-59页 |
·降雨量与蒸发量 | 第58-59页 |
·地区水文 | 第59页 |
·用地条件分析 | 第59-62页 |
·雨水径流水质条件 | 第59-60页 |
·排水条件 | 第60-61页 |
·汇水面覆盖条件 | 第61-62页 |
·方案阶段 | 第62-75页 |
·雨水径流控制技术设施布局 | 第62-66页 |
·滞留渗透设施布局 | 第63页 |
·传输设施布局 | 第63-64页 |
·受纳调蓄设施布局 | 第64-66页 |
·技术设施与其它设计要素的整合 | 第66-72页 |
·休憩设施与活动场地 | 第66-67页 |
·游憩路径 | 第67-69页 |
·地形 | 第69页 |
·雕塑 | 第69-70页 |
·形式与材质 | 第70-71页 |
·植物 | 第71-72页 |
·技术设施规模的确立 | 第72-75页 |
·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设计计算 | 第73-75页 |
·设计流程小结 | 第75-77页 |
4.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技术设施 | 第77-101页 |
·滞留渗透设施 | 第77-84页 |
·下凹绿地 | 第77-79页 |
·透水铺装 | 第79-81页 |
·雨水花园 | 第81-84页 |
·传输设施 | 第84-90页 |
·植草沟 | 第84-88页 |
·旱溪 | 第88-89页 |
·雨水沟渠 | 第89-90页 |
·受纳调蓄设施 | 第90-98页 |
·调蓄水塘 | 第90-93页 |
·人工湿地 | 第93-97页 |
·多功能调蓄设施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1页 |
5.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途径 | 第101-151页 |
·雨水径流滞留渗透的设计途径 | 第101-121页 |
·合理安排竖向设置下凹绿地 | 第101-102页 |
·结合建筑与铺装地面设置雨水花园 | 第102-116页 |
·结合建筑的设置方式 | 第102-106页 |
·结合活动场地的设置方式 | 第106-108页 |
·结合道路的设置方式 | 第108-113页 |
·结合停车场的设置方式 | 第113-116页 |
·依据地面功能特性设置透水铺装 | 第116-119页 |
·主要道路与广场铺装 | 第116-118页 |
·次级步道与小型场地铺装 | 第118-119页 |
·将建筑融入整体竖向设计 | 第119-121页 |
·雨水径流传输的设计途径 | 第121-133页 |
·结合铺装地面设置植草沟 | 第121-126页 |
·结合道路与活动场地的设置方式 | 第121-125页 |
·结合停车场的设置方式 | 第125-126页 |
·结合自然排水条件营造旱溪 | 第126-129页 |
·营造强化场地景观特质的雨水沟渠 | 第129-133页 |
·雨水径流受纳调蓄的设计途径 | 第133-149页 |
·利用现状资源或整理地形布置调蓄水塘 | 第133-138页 |
·最大化地利用现状低势集水区 | 第133-137页 |
·整理地形营造适宜规模的调蓄水塘 | 第137-138页 |
·结合立地条件布置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 第138-146页 |
·作为园内水体自循环的净化系统 | 第138-142页 |
·作为联系内外水体的净化系统 | 第142-144页 |
·作为独立设置的净化系统 | 第144-146页 |
·将活动广场或绿地布置为多功能调蓄设施 | 第146-149页 |
·小结 | 第149-151页 |
6.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要点 | 第151-179页 |
·公园绿地 | 第151-159页 |
·综合公园以完善的径流控制设计为主导 | 第151页 |
·街旁绿地以滞留渗透设计为主导 | 第151-154页 |
·专类公园关注设施与专类需求的整合 | 第154-157页 |
·带状公园依据立地条件发挥设施优势 | 第157-159页 |
·附属绿地 | 第159-177页 |
·住区绿地 | 第159-165页 |
·采取集中紧凑的开发布局模式 | 第159-160页 |
·利用绿地特征形成网状径流控制系统 | 第160-165页 |
·学校绿地 | 第165-171页 |
·与建筑整合构建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第165-168页 |
·营造有雨洪管理教育导向价值的户外环境 | 第168-171页 |
·道路绿地 | 第171-177页 |
·调整传统设计方式构建新型街景 | 第171-172页 |
·综合应用多种设施提升路面径流水质 | 第172-174页 |
·以立交桥绿地为载体削减径流流量 | 第174-177页 |
·小结 | 第177-179页 |
7.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实践——山西晋中社火公园 | 第179-191页 |
·现状分析 | 第179-180页 |
·晋中降雨条件 | 第179页 |
·场地现状条件 | 第179-180页 |
·雨水径流控制设计 | 第180-189页 |
·雨水花园设计 | 第180-184页 |
·布局与营造方式 | 第180-183页 |
·设计规模 | 第183-184页 |
·社火博物馆 | 第184-185页 |
·植草沟设计 | 第185-187页 |
·布局与断面形式 | 第185-187页 |
·设计校核 | 第187页 |
·调蓄水塘设计 | 第187-189页 |
·布局与规模 | 第187-189页 |
·效益分析 | 第189页 |
·实践总结 | 第189-191页 |
8. 结语 | 第191-195页 |
·研究结论 | 第191-192页 |
·局限与不足 | 第192页 |
·展望 | 第192-195页 |
附件: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导则(北京地区) | 第195-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5页 |
图表附录 | 第215-226页 |
个人简介 | 第226-227页 |
导师简介 | 第227-22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8-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