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1 荔枝的起源、栽培历史与分布 | 第15-17页 |
·荔枝的起源 | 第15-16页 |
·荔枝的栽培驯化 | 第16页 |
·荔枝栽培历史与分布 | 第16-17页 |
2 荔枝资源 | 第17-20页 |
·野生荔枝资源 | 第17-18页 |
·荔枝栽培品种资源 | 第18-19页 |
·荔枝资源的保护与保存 | 第19-20页 |
·国外荔枝种质收集和保护 | 第20页 |
3 荔枝种质的分类 | 第20-21页 |
·根据果实形态分类 | 第20-21页 |
·利用同工酶的分类 | 第21页 |
·利用分子标记分类 | 第21页 |
4 荔枝种质资源的利用 | 第21-25页 |
·荔枝实生选种 | 第22页 |
·荔枝芽变选种 | 第22-23页 |
·荔枝杂交育种 | 第23页 |
·国外荔枝资源利用 | 第23-25页 |
5 荔枝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荔枝品种种质鉴定 | 第27-28页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28页 |
·荔枝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9-31页 |
6 荔枝组织培养 | 第31-39页 |
·花药培养 | 第31-32页 |
·荔枝叶细胞培养 | 第32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32-33页 |
·荔枝幼胚培养 | 第33-35页 |
·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35-36页 |
·遗传基因的转化研究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岷江下游荔枝资源调查研究 | 第40-55页 |
摘要 | 第40页 |
Abstract | 第40-41页 |
1 岷江下游四川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调查范围 | 第41-42页 |
·调查方法 | 第42页 |
·果实品质的测定 | 第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岷江下游荔枝古树分布范围 | 第42-45页 |
·荔枝古树生物学特点 | 第45-49页 |
·荔枝古树的抗性特点 | 第49页 |
·岷江下游荔枝古树种质类型 | 第49-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荔枝引种研究 | 第55-73页 |
摘要 | 第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
1 岷江下游荔枝种植区自然条件 | 第56页 |
2 品种比较研究 | 第56-61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56-57页 |
·不同荔枝品种植物学特征 | 第57页 |
·不同荔枝品种在岷江下游的物候 | 第57-58页 |
·不同荔枝品种生产性能 | 第58-61页 |
·果实品质分析 | 第61页 |
3 岷江下游荔枝发梢规律的与结果特性研究 | 第61-68页 |
·研究方法 | 第62页 |
·岷江下游荔枝梢发生特点 | 第62-64页 |
·不同枝梢抽穗情况 | 第64-66页 |
·不同花穗开花与结果情况 | 第66-68页 |
4 岷江下游荔枝主要病虫害的调查 | 第68-70页 |
·调查时间与地点与方法 | 第68页 |
·主要害虫种类 | 第68-69页 |
·几种重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特点 | 第69-70页 |
5 引种荔枝的抗性特点 | 第70页 |
6 小结与讨论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岷江下游荔枝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3-86页 |
摘要 | 第73页 |
Abstract | 第73-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8页 |
·材料 | 第75页 |
·方法 | 第75-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SRAP标记的多态性 | 第78-80页 |
·荔枝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80-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83页 |
·岷江流域下游地区荔枝古树多样性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6-89页 |
1 结论 | 第86-87页 |
2 创新点 | 第87-88页 |
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89-99页 |
附图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