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 职业道德 | 第13-14页 |
2. 公务员职业道德 | 第14-15页 |
3. 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 | 第15页 |
4. 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 第15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1. 行政学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 管理学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3. 伦理学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一) 政治道德 | 第23-24页 |
(二) 工作道德 | 第24页 |
(三) 社会生活道德 | 第24-25页 |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25-30页 |
(一) 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 第25-27页 |
1. 监督主体 | 第25页 |
2. 监督客体 | 第25页 |
3. 监督方式 | 第25-27页 |
(二) 行政机关外部监督 | 第27-30页 |
1. 人大监督 | 第27页 |
2. 司法监督 | 第27-28页 |
3. 媒体监督 | 第28页 |
4. 群众监督 | 第28页 |
5. 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团体监督 | 第28-30页 |
四、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问题及不足 | 第30-36页 |
(一) 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 | 第30-33页 |
1. 监督主体地位不高、缺乏独立性 | 第30-31页 |
2. 行政监督缺乏法律保障 | 第31页 |
3. 行政监督方式极不平衡 | 第31-32页 |
4. 整体监督体系缺乏互动配合 | 第32-33页 |
(二) 外部监督机制的不足 | 第33-36页 |
1. 监督信息不对称 | 第33页 |
2. 媒体监督易于以偏概全误导舆论 | 第33-34页 |
3. 群众监督缺乏理性 | 第34-35页 |
4. 人大监督力不从心 | 第35-36页 |
五、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不足导致的失范现象及不利影响 | 第36-43页 |
(一) 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不足导致的失范现象 | 第36-40页 |
1. 公务员政治道德的失范现象 | 第36-38页 |
2. 公务员工作道德的失范现象 | 第38-39页 |
3. 公务员社会生活道德的失范现象 | 第39-40页 |
(二) 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不足导致的失范现象的不利影响 | 第40-43页 |
1. 直接影响 | 第40-41页 |
2. 间接影响 | 第41-43页 |
六、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43-52页 |
(一) 监督主体方面的完善 | 第43-46页 |
1. 提高行政部门监督人员的素质 | 第43-44页 |
2. 扩大行政监督部门的职权 | 第44-45页 |
3. 加强群众监督机制的完善 | 第45页 |
4. 加强舆论监督机制的引导 | 第45-46页 |
5. 建立政府机关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 第46页 |
(二) 监督的客体方面的完善 | 第46-48页 |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2. 建立和完善本国公务员惩处制度 | 第47页 |
3. 强化科学的监督手段 | 第47页 |
4. 完善对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 | 第47-48页 |
(三) 监督方式与途径的完善 | 第48-52页 |
1. 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 第48-49页 |
2. 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 第49-50页 |
3. 推行和深化政务程序和信息公开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