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区位研究--区位因子从微观向宏观的演化及其政策意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导论 | 第15-23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竞争力 | 第15-16页 |
·中国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有效利用的紧迫性 | 第16-17页 |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分析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点 | 第21-23页 |
·创新宏观区位论 | 第21页 |
·创新区位论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 | 第21-22页 |
·创新区域发展政策 | 第22-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0页 |
·区位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32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23-26页 |
·新古典区位论 | 第26-30页 |
·区位论的新发展 | 第30-32页 |
·区位因子选择理论 | 第32-37页 |
·市场规模和潜力 | 第32-33页 |
·劳动力成本与质量 | 第33-34页 |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 | 第34-35页 |
·科技水平的先进性 | 第35-36页 |
·社会体制因素 | 第36-37页 |
·区位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37-40页 |
·区位理论的实践化 | 第37-38页 |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38-40页 |
3 微观区位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 第40-57页 |
·区位与区位论 | 第40-42页 |
·区位 | 第40-41页 |
·区位论 | 第41-42页 |
·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 第42-47页 |
·企业选择区位理论及其实践指导作用 | 第42-45页 |
·消费者区位选择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 第45-47页 |
·微观区位因子的产业和城市选择 | 第47-50页 |
·工业区位选择因子 | 第47-48页 |
·商业区位选择因子 | 第48-49页 |
·城市区位选择因子 | 第49页 |
·微观区位因子选择小结 | 第49-50页 |
·市场经济下微观区位选择的空间社会效应及局限性 | 第50-55页 |
·核心与边缘 | 第50-51页 |
·空间累积因果效应 | 第51-52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52-54页 |
·区位资源利用的内部性与外部性 | 第54页 |
·微观区位选择行为的发展局限性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4 宏观区位总论 | 第57-72页 |
·区位因子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 | 第57-62页 |
·微观区位因子分析 | 第57-59页 |
·微观因子宏观化的趋势 | 第59-61页 |
·艾萨德的宏观区位思想的评价 | 第61-62页 |
·区位的宏观意义 | 第62-64页 |
·区位的公共属性 | 第62-63页 |
·区位的宏观意义 | 第63-64页 |
·宏观区位 | 第64-66页 |
·宏观区位:从企业视角到政府视角 | 第64-65页 |
·宏观区位因子:从企业视角到政府视角 | 第65页 |
·宏观区位解析式 | 第65-66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区位优势 | 第66-71页 |
·宏观区位因子结构 | 第66-70页 |
·宏观区位优势及其选择 | 第70-71页 |
·宏观区位的本质 | 第71-72页 |
5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2-91页 |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 第72-78页 |
·集中体制下的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2-73页 |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3-77页 |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市场解与计划解 | 第77-78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 第78-82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生产力布局的一般内容 | 第78-81页 |
·宏观区位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原则 | 第81-82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现状分析 | 第82-87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的分析方法 | 第82-84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的现状分析 | 第84-87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分析 | 第87-90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的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的现状分析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6 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与区位的比较分析 | 第91-105页 |
·美国模式:生产力的全国布局 | 第91-93页 |
·美国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般状态 | 第91页 |
·矿业分布 | 第91-92页 |
·制造业区位选择与分布 | 第92页 |
·产业分布决定的运输模式与分布 | 第92页 |
·城镇规模与分布 | 第92页 |
·美国经济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 第92-93页 |
·日本模式:生产力的都市圈分布 | 第93-96页 |
·日本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般状态 | 第94页 |
·资源条件 | 第94页 |
·制造业分布 | 第94-95页 |
·物流空间需求与运输分布 | 第95-96页 |
·城镇化规模与分布 | 第96页 |
·日本经济空间政策 | 第96页 |
·美日经济空间分布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第96-99页 |
·比较分析 | 第96-98页 |
·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 | 第98-99页 |
·基于宏观区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99-105页 |
·中国经济空间分布现状 | 第99-103页 |
·中国生产力宏观布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103-105页 |
7 宏观区位论的政策意义 | 第105-116页 |
·宏观区位政策 | 第105-107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涵义 | 第105-106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内容 | 第106-107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工具 | 第107页 |
·宏观区位论的政策意义 | 第107-116页 |
·区域规划 | 第107-109页 |
·生产力布局 | 第109页 |
·区位政策 | 第109-113页 |
·区位因子政策 | 第113-11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后记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