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导论第11-24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相关概念第14-17页
     ·微观审慎监管第14-15页
     ·宏观审慎监管第15-16页
     ·协调机制第16-17页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17-21页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9页
     ·本文写作框架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19-21页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21-2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4-42页
   ·国内外微观审慎监管理论综述第24-31页
     ·国外关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第24-29页
     ·国内微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综述和监管体制变革历程第29-31页
   ·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研究综述第31-40页
     ·国外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成果综述第31-37页
     ·国内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成果综述第37-40页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研究成果第40-42页
第3章 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必要性研究第42-70页
   ·微观审慎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存在不足第42-49页
     ·微观审慎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缺陷第42-47页
     ·微观审慎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监管盲点第47-49页
   ·不断完善的巴塞尔协议第49-60页
     ·巴塞尔协议的发展第49-51页
     ·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的主要内容及缺陷第51-55页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影响及监管指标框架第55-60页
   ·宏观审慎监管存在局限性第60-62页
     ·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导致金融稳定状态很难预测第60-61页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选择面临经济金融效率与经济金融稳定的权衡取舍第61页
     ·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架构的选择困难第61-62页
   ·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路径第62-70页
     ·政策协调理论第62-64页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研究第64-70页
第4章 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第70-92页
   ·国内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第70-76页
     ·监管目标的协调第70-72页
     ·监管主体的协调第72-74页
     ·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协调第74-76页
   ·兼具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运用第76-79页
   ·国际金融审慎监管的协调第79-92页
     ·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内容第79-81页
     ·国际标准与准则是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基础第81-89页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89-92页
第5章 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目标的实证分析第92-119页
   ·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目标第92-95页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两个维度第95-99页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间维度第96-98页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横截面维度第98-99页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主要工具第99-102页
     ·审慎指标第100页
     ·早期预警指标第100-101页
     ·压力测试第101-102页
   ·关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实证分析第102-119页
     ·基于联立方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分析第102-112页
     ·基于网络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分析第112-119页
第6章 国际经验借鉴及中国模式选择第119-156页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审慎监管协调的特点第119-144页
     ·金融监管协调的特点第120-134页
     ·一个案例: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第134-139页
     ·分析与评述第139-144页
   ·经验借鉴第144-148页
     ·强化微观审慎监管,构建稳健微观主体第145页
     ·树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145-146页
     ·完善投资保护制度,构建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第146-147页
     ·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制度第147页
     ·加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增强联合应对危机能力第147-148页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及选择思路第148-156页
     ·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监管模式第148-149页
     ·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特征第149-154页
     ·构建中国审慎监管框架应注重微观与宏观协同发展第154-156页
第7章 中国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的设计第156-198页
   ·宏观审慎监管导向型信息共享机制第156-161页
     ·信息共享的原则第158-160页
     ·信息共享的方式选择第160-161页
   ·自动稳定器机制第161-169页
     ·逆周期资本调节第162-163页
     ·逆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调整第163-164页
     ·逆周期期的流动性管理第164-168页
     ·改变会计准则和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第168-169页
   ·央行监管协调权机制第169-182页
     ·现行法律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状况第170-175页
     ·明确中国人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牵头人地位第175-179页
     ·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监管协调机制第179-182页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协调机制第182-187页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协调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第182-184页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主要内容第184-185页
     ·建立金融风险国际传播的防范机制第185-186页
     ·金融风险处置的国际合作第186-187页
   ·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机制第187-194页
     ·对问题金融机构的紧急救助第188-192页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协调第192-194页
   ·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第194-198页
     ·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第194-196页
     ·高级管理人员问责制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10页
后记第210-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入世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价值需求的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