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完善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选题背景第10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4-16页
     ·比较研究方法第14页
     ·归纳总结的方法第14-15页
     ·系统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概述第16-20页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产生的背景第16-17页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含义与特点第17-18页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含义第17页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特点第17-18页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性质第18-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3章 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0-26页
   ·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第20-22页
     ·无法满足当事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途径的需求第20-21页
     ·无法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第21页
     ·不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以外的利益第21页
     ·不利于合理配置国家的司法资源第21-22页
   ·调解的原则不合理第22-23页
   ·缺少诉前调解的适用范围的规定第23-24页
     ·缺少受案范围的统一规定第23页
     ·缺少受案类型的细致划分第23-24页
   ·缺少关于调解组织的明确规定第24-25页
   ·只能有限节约诉讼成本第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4章 诉前调解相关制度的域外考察第26-38页
   ·美国的附设在法院的调解第26-30页
     ·美国附设在法院的调解发展过程第26-28页
     ·美国附设在法院的调解的规定第28-29页
     ·美国附设在法院的调解的应用第29-30页
   ·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第30-32页
     ·德国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历史第30-31页
     ·德国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现状第31页
     ·德国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具体规定第31-32页
   ·日本附设在法院的调停制度第32-34页
     ·日本附设在法院的调停制度的发展历史第32-33页
     ·日本附设在法院的民事调停制度相关规定第33-34页
   ·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制度第34-37页
     ·诉前调解的案件范围第35-36页
     ·调解的主体及职权第36页
     ·调解的效力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5章 完善诉前调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8-43页
   ·完善诉前调解制度的必要性第38-40页
     ·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第38-39页
     ·有利于高效的化解矛盾第39页
     ·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第39页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第39-40页
   ·完善诉前调解制度的可行性第40-42页
     ·我国有注重调解的历史传统第40页
     ·现行法律制度的修订第40-41页
     ·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第41页
     ·司法官员素质的增强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6章 完善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设想第43-49页
   ·诉前调解的原则第43-45页
     ·自愿原则第43-44页
     ·保密原则第44-45页
     ·合法性与合理性相协调原则第45页
   ·诉前调解的范围第45-46页
   ·诉前调解与诉讼的衔接第46-47页
   ·诉前调解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第47页
   ·诉前调解程序的启动第47-48页
   ·诉前调解协议的效力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下一篇:审判视角下的死刑辩护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