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的修辞歧义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学术意义 | 第7-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学术意义 | 第7-8页 |
二、学术史概述 | 第8-13页 |
(一) 敦煌变文的文献整理 | 第8-9页 |
(二) 敦煌变文语言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理论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学术目标 | 第14页 |
五、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变文文献整理及其价值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敦煌变文的整理 | 第15-18页 |
一、敦煌文献的发现 | 第15-16页 |
二、变文的文献整理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变文的学术价值 | 第18-20页 |
一、敦煌变文的史料价值 | 第18页 |
二、敦煌变文的文学艺术价值 | 第18-19页 |
三、敦煌变文的语言研究价值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变文修辞歧义的价值 | 第20-24页 |
一、修辞歧义对文学创作内容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二、修辞歧义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修辞歧义对艺术手法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敦煌变文中的修辞歧义特征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涵义深刻的含蓄性 | 第24-30页 |
一、通晓佛法真义 | 第25-26页 |
二、劝人行孝 | 第26-27页 |
三、赞美德行品质 | 第27-30页 |
第二节 诙谐自然的幽默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活泼自如的生动性 | 第31-35页 |
一、突出人物形象 | 第31-33页 |
二、烘托场面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敦煌变文中修辞歧义的表达功效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善于讽刺的反语功效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耐人寻味的婉曲功效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灵活表达的比拟功效 | 第39-41页 |
第四节 启发想象的借代功效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敦煌变文中修辞歧义产生的原因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第44-45页 |
一、发达的经济 | 第44页 |
二、繁荣的文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佛教徒宣讲教义的需求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普通民众的精神审美需求 | 第46-49页 |
一、寺院是变文俗讲的场所平台 | 第46页 |
二、变文宣讲的受众是普通民众 | 第46-48页 |
三、变文宣讲人的讲述技巧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敦煌变文文献整理表 | 第53-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