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第13-2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转移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转移因子定义 | 第13页 |
·转移因子来源及理化性质 | 第13页 |
·转移因子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转移因子作用机理 | 第14页 |
·转移因子畜禽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 第14-16页 |
·TF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TF在牛病防治中的应用 | 第15页 |
·TF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2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研究起源 | 第16-17页 |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形成机理 | 第17页 |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第17-21页 |
·液滴生成技术 | 第18页 |
·乳化-凝胶法 | 第18-19页 |
·乳化-内部凝胶法 | 第18-19页 |
·乳化-外部凝胶法 | 第19页 |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技术 | 第19页 |
·两步法 | 第19页 |
·复合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立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1-24页 |
1. 立题背景 | 第21-22页 |
2. 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54页 |
第一章 TF的提取及其检测 | 第24-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7页 |
·TF的提取 | 第25页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冻融次数 | 第25页 |
·透析次数 | 第25-26页 |
·透析时间 | 第26页 |
·透析比例 | 第26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6页 |
·验证试验 | 第26页 |
·TF质量检测 | 第26-27页 |
·pH测定 | 第26页 |
·蛋白质定性 | 第26页 |
·A260:A280比值 | 第26页 |
·最大吸收波长 | 第26-27页 |
·无菌检查 | 第27页 |
·多肽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冻融次数 | 第27-28页 |
·透析次数 | 第28页 |
·透析时间 | 第28-29页 |
·透析比例 | 第29页 |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 第29-30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30页 |
·转移因子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转移因子性状 | 第30-31页 |
·BSA标准曲线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转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 | 第33-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转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 | 第34页 |
·单因素实验考察 | 第34-35页 |
·海藻酸钠浓度 | 第34-35页 |
·氯化钙浓度 | 第35页 |
·Span-80用量 | 第35页 |
·油相与水相体积比 | 第35页 |
·成膜反应时间 | 第35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5页 |
·验证试验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海藻酸钠浓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氯化钙浓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36-37页 |
·Span-80浓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37页 |
·油相与水相体积比对成囊的影响 | 第37页 |
·成膜反应时间对成囊的影响 | 第37-38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转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40-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外观形态观察及粒径测定 | 第41页 |
·转移因子微囊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41页 |
·转移因子微囊吸水膨胀实验 | 第41页 |
·转移因子微囊体外释放性能的测定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微囊形态与粒径分布 | 第42-43页 |
·微囊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 第43页 |
·微囊吸水试验 | 第43页 |
·微囊体外释放 | 第43-44页 |
·释药机制分析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转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47-5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0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47-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试剂配制 | 第48页 |
·小鼠脏器指数 | 第48-49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48-49页 |
·实验操作 | 第49页 |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 第49-50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49页 |
·实验操作 | 第49页 |
·结果判定 | 第49-50页 |
·迟发型表态反应(DTH) | 第50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50页 |
·实验操作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小鼠脏器指数 | 第50-51页 |
·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 第51页 |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 | 第54-56页 |
1 结论 | 第54-55页 |
2 创新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