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 第一章 F18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断奶仔猪水肿病(porcine edema disease,ED) | 第13-15页 |
| ·仔猪水肿病大肠杆菌的毒力相关因子 | 第15-18页 |
| ·F18ab菌毛 | 第15-16页 |
| ·Stx2e毒素 | 第16-17页 |
|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 ·Ⅰ型群体感应系统 | 第20-21页 |
| ·AI-1分子的信号转导 | 第21页 |
| ·LuxS/AI-2介导的Ⅱ型群体感应系统 | 第21-25页 |
| ·AI-2分子的生物合成 | 第22-23页 |
| ·AI-2的信号传导通路 | 第23-24页 |
| ·QSⅡ型系统的节 | 第24页 |
| ·AI-2的检测 | 第24-25页 |
| ·群体感应系统的生物功能 | 第25页 |
| ·群体感应系统对大肠杆菌基因的调控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Red同源重组技术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 ·Red重组系统的结构以及机制 | 第30-32页 |
| ·四种Red重组系统类型 | 第32-33页 |
| ·Red重组系统的应用 | 第33-35页 |
| ·对位于染色体上的目标基因进行修饰改造 | 第33-34页 |
| ·对位于质粒的DNA序列进行靶向修饰改造 | 第34-35页 |
| ·Red同源重组的应用前景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37-84页 |
| 第四章 F18大肠杆菌luxS基因克隆分析以及AI-2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7-56页 |
| 摘要 | 第37-38页 |
| Abstract | 第38-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基因扩增 | 第40-44页 |
| ·大肠杆菌F18ab107/86株信号分子AI-2检测 | 第44-47页 |
| ·不同种属细菌Lux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对 | 第47页 |
| ·结果 | 第47-53页 |
| ·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 | 第47-48页 |
|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 第48页 |
| ·大肠杆菌F18ab107/86株的AI-2检测 | 第48-49页 |
| ·检测luxS对AI-2表达的作用 | 第49页 |
| ·葡萄糖、蔗糖、氯化钠对F18ab107/86菌株AI-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9页 |
| ·pH值对F18ab107/86菌株AI-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同温度对大肠杆菌F18ab107/86株AI-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2页 |
| ·细菌不同生长阶段对AI-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2页 |
| ·不同种属细菌Lux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对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F18大肠杆菌107/86株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56-68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56-58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58页 |
|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第58页 |
|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 ·技术方法 | 第58-63页 |
| ·PCR引物的设计 | 第58-59页 |
| ·融合PCR产物的制备和纯化 | 第59-60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60页 |
| ·Red重组功能的诱导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0-61页 |
| ·电转化 | 第61页 |
| ·消除质粒pKD46 | 第61页 |
| ·一次同源重组菌△luxS::Cat的PCR鉴定 | 第61-63页 |
| ·第二次重组菌107/86/△luxS的鉴定 | 第63页 |
| ·结果 | 第63-65页 |
| ·PCR鉴定缺失株 | 第63-64页 |
| ·引物LuxS F、LuxS R扩增107/86△luxS菌株的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 ·讨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F18大肠杆菌luxS功能分析 | 第68-84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68-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70页 |
| ·常用试剂 | 第70-71页 |
| ·仪器 | 第71页 |
| ·lμxS缺失株生物性特性分析 | 第71-75页 |
| ·结果 | 第75-79页 |
| ·构建互补株 | 第75页 |
| ·生长曲线 | 第75-76页 |
| ·AI-2表达差异 | 第76页 |
| ·生化试验 | 第76-77页 |
| ·细胞粘附实验 | 第77页 |
| ·Stx2e毒素定量试验 | 第77-78页 |
| ·外膜蛋白SDS-PAGE | 第78-79页 |
| ·外膜蛋白定量分析 | 第79页 |
| ·讨论 | 第79-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