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 第11-13页 |
| ·bar基因抗除草剂机理 | 第13-17页 |
| ·草铵膦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草铵膦的特性及合成 | 第14-16页 |
| ·草铵膦吸收、代谢、传导与降解 | 第16页 |
| ·抗草铵膦基因的种类 | 第16-17页 |
| ·转bar基因使作物产生草铵膦抗性的途径 | 第17页 |
| ·草铵膦对棉花根系、光合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转基因的常用方法 | 第18-19页 |
|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 第19-23页 |
| ·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 第19-20页 |
| ·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 第20-21页 |
| ·世界抗草铵膦转基因棉花现状 | 第21页 |
| ·中国转抗草铵膦棉花的现状 | 第21-22页 |
| ·抗草铵膦转基因棉花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转bar基因棉花植株的获得 | 第23-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中所用菌株 | 第23页 |
| ·实验所用载体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所需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24-27页 |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7页 |
| ·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28页 |
|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 第28页 |
| ·质粒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纯化DNA | 第29页 |
| ·菌落PCR鉴定 | 第29-30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0页 |
|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及可能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0页 |
| ·适宜草铵膦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 ·PPT对茎尖作用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 ·PPT对水培条件下棉花幼苗作用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 ·PPT对室内及大田棉花苗作用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及抗性茎尖的筛选 | 第31-32页 |
| ·种子萌发 | 第31页 |
| ·预培养 | 第31-32页 |
| ·共培养 | 第32页 |
| ·茎的诱导 | 第32页 |
| ·茎的筛选 | 第32页 |
| ·嫁接 | 第32页 |
| ·移栽 | 第32页 |
| ·转化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32-34页 |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2-33页 |
| ·棉花茎尖再生植株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页 |
| ·抗性植株的PCR鉴定 | 第33页 |
| ·叶片对除草剂PPT的涂叶抗性检测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 ·质粒pCAMBIA3301酶切的结果 | 第34页 |
| ·菌落PCR结果 | 第34-35页 |
| ·适宜草铵膦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5-37页 |
| ·PPT对茎尖作用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 ·PPT对水培条件下棉花幼苗作用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 ·PPT对室内及大田棉花苗作用浓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 ·侵染转化各阶段的茎尖和再生苗 | 第37-39页 |
| ·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39-42页 |
| ·GUS染色结果 | 第39-40页 |
| ·抗性植株的PCR结果 | 第40-41页 |
| ·叶片对除草剂PPT的涂叶抗性检测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抑菌性抗生素对转基因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筛选剂PPT对转基因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转化条件的探讨 | 第43页 |
| ·乙酰丁香酮(AS)对农杆菌转化棉花茎尖的效应 | 第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草铵膦对转基因棉花根系发育、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第45-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45页 |
| ·根系形态分析 | 第45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45-46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 ·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46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的测定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PPT对根系总长度、总面积和总体积的影响 | 第46-47页 |
| ·PPT对根系鲜重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 ·PPT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PPT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 ·PPT处理对棉花根系、叶片和幼芽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的影响 | 第5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ABSTRACT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
| 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