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制度研究--基于声誉理论的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消费模式 | 第11-12页 |
·经济发展方式 | 第12-14页 |
·民生及民生问题 | 第14-15页 |
·声誉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及目标 | 第19-29页 |
·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 | 第19-24页 |
·谨慎性消费导向 | 第19-20页 |
·供给决定导向 | 第20-22页 |
·资源密集导向 | 第22页 |
·初级消费品导向 | 第22-24页 |
·消费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 第24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4-25页 |
·社会公平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消费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目标的界定 | 第25-29页 |
·以民生为导向的总体目标 | 第26-27页 |
·以质量安全为导向的市场目标 | 第27页 |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消费者目标 | 第27页 |
·以公平消费为导向的政策调控目标 | 第27-29页 |
第3章 影响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制度因素 | 第29-36页 |
·市场机制 | 第29-30页 |
·价格机制的基础调控 | 第29-30页 |
·消费品行业规范 | 第30页 |
·消费者观念 | 第30-32页 |
·传统的消费文化 | 第31页 |
·科学消费观念的接受水平 | 第31-32页 |
·政府执政理念 | 第32-36页 |
·政府的监管力度 | 第32-33页 |
·政府的福利政策 | 第33-34页 |
·官员晋升机制 | 第34-36页 |
第4章 基于声誉理论的消费模式转型分析 | 第36-45页 |
·消费模式形成中的信号传递 | 第36-39页 |
·消费品市场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消费品市场的逆向选择 | 第37-38页 |
·消费品市场的政府干预失灵 | 第38-39页 |
·声誉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39-40页 |
·声誉机制的运作机理 | 第39页 |
·声誉机制的作用 | 第39-40页 |
·KMRW声誉模型在消费模式转型中的应用 | 第40-45页 |
·模型假设 | 第40页 |
·模型构建 | 第40-43页 |
·模型分析的结论 | 第43-45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制度构建 | 第45-51页 |
·以声誉激励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 | 第45-47页 |
·建立声誉激励的市场规则 | 第45-46页 |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民生评价标准 | 第46页 |
·完善消费品行业的最低质量标准 | 第46-47页 |
·以绿色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者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倡导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 | 第47-48页 |
·增强消费者的自我意识 | 第48页 |
·以保障民生为指导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48-51页 |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 第48-49页 |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49页 |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页 |